团委首页 机构设置 走进太阳石 电子团刊 文件资料 校园新闻 学院动态 青春风采 公告通知
· 太阳石精神1
当前位置: 团委首页 >> 走进太阳石 >> 太阳石精神 >> 太阳石精神1

坚持以德养才厚重人品的育人理念

塑造历代学子“太阳石精神”

“太阳石”是人们对煤炭的称颂,称颂它的朴实无华,没有宝石绚丽的光彩;称颂它的坚韧顽强,承受着大地的高温高压;称颂它的无私奉献,燃烧自己,奉献着光和热。

建校伊始,我校就植根于煤炭艰苦行业和偏僻落后的辽西地区,秉承煤炭人的献身、敬业与特别能战斗精神,融合辽西艰苦地区朴实、坚韧、刻苦、顽强的社会文化底蕴,历经50余年的积淀,铸就了辽宁工大人特有的朴实无华、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太阳石精神”。半个多世纪以来,我校始终以“太阳石精神”为脊梁,弘扬勤勉敬业、无私奉献的师德,忠教爱生、严谨治学的教风,顽强刻苦、拼搏向上的学风,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将“太阳石精神”与现代意识、科学技术交融,形成了浓重而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太阳石精神”不仅是全校教职工治学厉行的精神源泉,更是辽宁工大学子成才立业的宝贵财富.

阜新是一座因煤而建的城市,地域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数十年来,除了煤电行业,其他工业相当薄弱。相对于国内坐落于经济发达中心城市的高校而言,我校在引进高层次教师、对外学术与信息交流以及开展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困难。学校的每一步发展都要付出超过其他高校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努力和代价,锤炼了辽宁工大人坚韧顽强、努力拼搏的意志;地处偏僻的城市缺乏优越的办学资源和人才成长条件,促使辽宁工大人形成了朴实无华、埋头苦干的作风;较差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工作条件,培育了辽宁工大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太阳石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辽宁工大人勇于克服办学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勇于克服个人成长成才道路上的重重困难,脚踏实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将一所煤炭职业专科学校建设成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多层次、多科性大学。

弘扬“太阳石精神”,培育煤炭工业和各领域精英

建校之初,我校隶属于燃料工业部,1978年实行煤炭工业部和辽宁省双重领导,以煤炭工业部为主的管理体制,1998年划归辽宁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几十年来,我校始终坚持立足煤炭,服务煤炭,为煤炭工业培养人才。在我国,煤炭工业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行业,井下采煤作业更是高危险的工作。根据煤炭行业的这一特点,我校在人才培养中始终坚持以德养才、厚重人品的理念,不仅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工程技术研究与管理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具有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使学生甘于从事艰苦而危险的煤炭事业。

我校随着煤炭科技的进步和煤炭工业的发展,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将教育学生热爱煤炭、献身煤炭,作为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大学四年教育始终。我校积极组织新生到煤矿参观,使学生亲临其境,现场感受煤矿工人献身敬业、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品质;每年都邀请一批在煤炭战线上做出突出业绩的校友以及煤炭生产劳动模范来校作报告,以他们成长成才的经历和先进动人的事迹,感染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爱煤炭、干煤炭”的思想;在实践教学中,组织学生参加煤矿生产实习,鼓励学生参加工程项目、教师的科研课题、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锻炼学生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意志,同时广大教师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品格也深深感染着学生,使“太阳石精神”在一代又一代学子中发扬光大,激励着他们成长成才,在国民经济各条战线上做出了闪光的业绩。广大毕业生以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勇于实践、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特点,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朴实无华、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太阳石精神”已成为辽宁工大学子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特有的精神风貌。

辽宁工大在煤炭行业享有“黄埔军校”的美誉,从这里走出了4位煤炭工业部的部长和一大批各领域精英。原煤炭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胡富国,1964年毕业于我校采煤专业,曾任山西省政府省长、省委书记;原国家煤炭工业部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韩英,1955年毕业于我校采煤专业,曾任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届和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神华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原国家煤炭工业部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张宝明,1963年毕业于我校矿山测量专业,?现为全国政协常委;原国家煤炭工业部副部长王显政,1969年毕业于我校采煤专业,现任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这些部长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更具有朴实无华、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每一个人都踏踏实实从最基层做起,在煤炭生产一线排除险情,解决技术难题,历经无数的困难和危险,正是这种“太阳石精神”使他们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创造了事业的辉煌。

辽宁工大不仅走出了国家煤炭工业的领导者,而且还走出了一大批高级管理者和科技精英。如1955年毕业于地质勘探专业的程安东,曾任中央委员、陕西省省长;?1969年毕业于采煤专业的张明元,曾任铁法矿务局局长、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2年毕业于露天开采专业的田会,现任中煤国际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院长;1982年毕业于采矿工程专业的付建华,现任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副局长;1982年毕业于矿井建设专业的张家渔,现任甘肃煤矿安全监察局党组书记、局长;1982年毕业于工程力学专业的马兴瑞,曾任“实践五号”卫星的总设计师兼总指挥,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力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1984年毕业于机械制造专业的刘志全,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飞船结构与机构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1986年毕业于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的孙鸿志,现任吉林省松原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等等。这些从工程现场和科研一线成长起来的高级管理者和专家学者,已成为我校毕业生的优秀代表。他们每个人都有相似的成长经历,从基层做起,深入实践,不畏艰苦,勇挑重担,甘于奉献。正是这种朴实无华、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太阳石精神”,成就了广大学子的辉煌业绩,同时也铸就了辽宁工大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品牌。

传承“太阳石精神”,培育新时期建设者和接班人

九十年代后期,我校更名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地方管理为主之后,仍然立足于地矿行业,保持地矿特色,坚持以德养才、厚重人品的育人理念,传承“太阳石精神”,为新时期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在新时期人才培养中,重视品德塑造,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线、以教师为主体、以社会实践为手段,在新一代教育工作者和学子中传承“太阳石精神”。

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线传承“太阳石精神”。我校把新生入学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第一课,广泛宣传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和诚朴求是、博学笃行的校训,邀请老教授举办讲座,使广大学生了解学校悠久的发展历史、光荣的办学传统,为他们勇于扎根偏僻地区、从事艰苦行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大学四年里,我校紧紧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的思想教育主线,把培养学生爱国、敬业、拼搏、奉献的思想品质作为重中之重,将“太阳石精神”贯穿于第一、第二课堂及人才培养始终,使学生受到“太阳石精神”的熏陶,具有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坚持以教师为主体,传承“太阳石精神”。教师是传承“太阳石精神”的主体。我校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建立了以思想教育为先导、以政策制度为保证、以主题教育和系列活动为载体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格局,以“太阳石精神”引导教师爱岗敬业、勤奋工作、无私奉献,形成了忠教爱生、严谨治学的教风。一大批教师扎根于这片热土、为学校建设发展奉献了青春年华,付出了心血汗水。中老教师们率先垂范,严谨治学,以“太阳石精神”,培育塑造了广大青年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生的良好风貌。老教师刘瑞宽教授在女儿奔赴抗“非典”一线、儿子在日本突发心脏病去世的特殊时期,强忍悲痛,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坚持为学生上课、辅导答疑,直到圆满完成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年女教师苏荣华教授,患股骨头坏死,行动极其不便,术后不久便拄着拐杖走上讲台,为能够按时上课,每天都要提前一个小时出门,为保证正常教学,每次上课前她都要少吃少喝。中老年教师的敬业精神不仅影响着青年教师,也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学生。老教师章梦涛、黄伯轩等一批教授,把生死置之度外,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百米井下,开展井下冲击地压防治、瓦斯运移规律、矿井通风与火灾防治研究,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攻克了许多重大技术难题。在老一代科研工作者的带领下,刘剑、张宏伟、王来贵等一批中青年学者弘扬优良传统,敢于选择最危险的工作,勇于接受挑战,围绕煤矿安全生产领域出现的新难题,进行煤矿灾害与防治研究,在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这种不畏艰险的品格、不怕牺牲的勇气、勇于奉献的精神,为学生树立了楷模,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

我校广大教师以对教育的忠诚热爱、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对学术的精益严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广大学子不仅树立了远大理想,还具有朴实无华、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太阳石精神”,他们在学习上刻苦努力、拼搏进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每年都有一大批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例如2001级学生吴继业以清华大学本专业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考取该校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胡长伟、秦玉玲分别以哈工大本专业总分排名第一、第二的成绩考入该校理论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2级学生王军以同济大学本专业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考入该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坚持以社会实践为手段,传承“太阳石精神”我校把社会实践和工程实践作为培养学生具有“太阳石精神”的重要途径,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经常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团,深入城市、农村,深入企业、矿山,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研与社会服务。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不仅了解社会、提升了实践能力,而且具有了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品格。我校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成效显著,先后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评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示范高校、全国百支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服务团队”;校团委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被辽宁省团委授予“志愿服务辽西北工作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我校传承“太阳石精神”,培养一大批满足新时期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1990年毕业于采矿工程专业的王灏,现任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积极推动特许经营模式在城市大型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和理论研究,是国内最早倡导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引入特许经营模式理念及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的专家之一,并首先在国内轨道交通领域按照特许经营模式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1994年毕业于铁道运输专业的秦志军,现任中铁十九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青藏铁路工程指挥部指挥长,他指挥建成了世界海拔最高的唐古拉山火车站。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在艰苦的青藏铁路建设一线、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还是在艰苦的煤炭生产建设一线,都活跃着一大批辽宁工大的学子,他们为青藏铁路的建设,为“神舟”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为煤炭事业的发展,为祖国现代化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60余年来,我校为国家输送了5万余名各类人才。广大毕业生以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扎实的基础专业知识,奋斗在各领域工作岗位上,无论是在危险的矿山井下,还是在艰苦的实验基地,他们一干就是几年、几十年,不仅传承了朴实无华、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太阳校毕业生思想道德品质评价最高,优良率为97.59%;?在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专项问卷调查中,毕业生对教师敬业精神评价最高,优良率为95.44%,这些数字强有力地印证了“太阳石精神”已经成为我校改革发展和全校师生员工成长成才的不竭动力和源泉。石精神”,而且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摘自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网站(http://202.199.224.1/01xxgk/index.html)

 



友情链接
 

共青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委员会 《太阳石之光》电子团刊编辑部 版权所有.
■  辽宁省阜新市中华路47号  邮编:123000      ■  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湾南大街188号 邮编:12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