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支教团王小宁
2017年8月26日,我怀着激动又忐忑的心情踏上了开往呼和浩特市的火车,准备去往我的服务地——赛罕区民航小学。当时满脑子想的都是有关学校的一切,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走进学校环视一圈,一幢四层高的教学楼、一个大操场还有一片小花园。进入教学楼,展现在眼前的是一间间整洁的教室,教室前方配备着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与我既定印象中的支教服务地不尽相同,少了几分破旧,多了几分现代化。就这样,一段新奇未知的支教生涯启程了!
在服务地期间,我承担的是一年三班班主任的教学工作,主教语文和品德。刚接到这项任务的时候,我内心是极度惶恐的。班主任工作事无巨细,除了讲课还要管理班级,而我要面对的还是一群刚刚步入校园生活的一年级新生,我所要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老师,更是他们的家长。想到这些,我顿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毕竟我也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没有任何实战教学经验,我能否胜任呢?带着一丝对自我的怀疑,我走上了讲台。
上课初体验
第一次站在三尺讲台,是一种很难用言语去概括的感受。小时候我总喜欢对着自己的宠物玩具讲课,尽管得不到回应,我却十分享受那种状态。本以为小时候那不切实际的梦已经幻灭,可没想到在我大学毕业后竟有机会来到距我的家乡1000多公里的内蒙实现我最初的梦想。当我开口讲课的一刹那仿佛真的有一束“让梦想照进现实”的光,这束光将隐埋在我心中多年的教师种子照亮,促使它发芽、生长。
与孩子们相处的每一天似乎都被按下了快进键,从最开始叫不上来孩子的姓名到后来下课后孩子们追着与我分享每天的趣事,我们之间的信任与依赖逐渐培养起来,我很享受这种被需要的感觉。不知从何时起一种身为人师的使命感已逐渐蔓延至生活中的各个细节,使我越来越适应这个角色,感受这份职业的快乐。
生活中的小幸福
支教的这一年,学生们带给我的太多。在这我要很骄傲地说,我们一年组上下两个学期均分都取得赛罕区六校第一名的好成绩(据说很多年没有过了)。而我所带的班级成绩也是名列前茅。这样的成绩无疑是孩子们给我的最大回报。头脑中依稀记得这样一个场景,在上学期期末总结大会上,校领导当着全校老师的面表扬我们一年组的四位年轻班主任,其中三位是刚毕业来的支教老师,一位是刚招聘的代课老师。坦白说我们一年组是在逆境中不断前进的,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我们,没有老教师带领,月考成绩平平,随时面临家长的质疑……似乎一切事情都显得不那么顺利,但越是这样我们越渴望逆风飞翔,在听到自己被认可的那一刻,我的眼泪唰地流了下来,那是激动的泪水,倔强的泪水,幸福的泪水。
值得铭记的事情数不胜数,似乎每天都被这群可爱的孩子们感动着、融化着。我觉得与其说是我陪伴他们成长,倒不如说我们是在不断亲密的关系中共同成长。在给予他们的同时,我何尝不是收获了更多。如果说成年后做过最疯狂也是最正确的决定,那大概就是为了教师梦而选择的这条支教之路吧。踏上这条路的那一刻起,我便开始相信那句话——孩子也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你不曾想过的东西,也理解了那句歌词——不想长大。
当然切身走进这份职业才明白了老师的伟大与不易,作为一名支教老师,我尚且体会到了白天精力充沛,全身干劲,晚上点灯熬夜只为明天能给学生们带来一节好课的辛苦付出。
离别总是悄然而至,临近服务期满,再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眼中满是不舍。尽管之前经常和同事打趣说回去后会变得特别啰嗦,因为在学校与孩子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听懂了么?来,认真听,老师再讲一遍。”不过现在的我显然习惯了这种唠叨,甚至会怀念这种感觉。返校那天孩子们眨着亮闪闪的眼睛对我说老师下学期我会更加努力,让王老师为我骄傲,我哽咽了几下,然后微笑着回应。显然,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我终究不能一直陪伴他们成长,不过他们每一张幸福的笑脸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心里,也希望远方的孩子们不要忘记曾经有一位王老师。
很庆幸,那天伪装得很完美,没有让离别的情绪蔓延,像往常一样送他们放学,回复那句同学们再见,然后提着班牌转身回到班级。虽然每天基本算驻扎在班级里,可那一刻还是想仔细看看这熟悉的、永远的一三班。
呼市的天很蓝,空中总会留下飞机飞过的印记,那里是梦出发、生长的地方,一切都是美好的,连云朵都是爱心的形状,真希望有机会还能回去看看孩子们,重温那时飞扬的青春。
王小宁在课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