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5日 星期三 天气:晴转大雨
来到井冈山已经第三天,渐渐习惯了这里的日子。21人的队伍被编排成了32团7连2、3班,又叫“言井之火”班和“耀太阳石”班。当清晨第一缕明媚的阳光越过井冈山头、透过高高的翠竹,斑驳的影子洒在小路上、房子上、窗子上时,身着红军服、佩戴红星帽的我们欣喜地站在旗杆下,我们就真的好似一个个充满朝气活力的“红军”,注视着国旗,唱着国歌,面对着心中的火红,不免浮生一种敬仰,一种对井冈山精神的敬仰!而今天的任务就是体验红军生活,我们带着自己设计的班旗,扛着步枪,乘坐极地大巴去往茅坪八角楼和黄洋界。
追寻“八角楼的灯光”
井冈山斗争时期,茅坪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和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斗争的指挥中心。而在这时期,毛泽东经常在茅坪八角楼居住和办公,领导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斗争。我们终于目睹那个八角天窗——被称作八角楼的原因。我们认真参观了八角楼的每一件摆设,油灯、砚台,就是在艰苦的斗争岁月里,毛委员深入调查,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进行红色政权理论的研究,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这里流传着“一根灯芯”的小故事,更诠释了“艰苦奋斗”的井冈精神。时代的发展需要这种精神,生活在蜜罐里的我们更应时时刻刻去珍惜这样的宝贵品格。
老乡家难忘的“红军餐”
从八角楼辗转来到了黄洋界,我们有幸被安排到了红军李筱甫的孙子——李祖芳的家中自制红军餐,祖芳爷爷是茅坪乡坝上村的党支部书记。同行的还有一班的贵州民族大学的同学和老师,这让我们厨艺不精通的炊事员松了一口气,因为我们知道他们中不乏厨艺精湛的人。老乡已经做好了几道工序复杂的菜,把南瓜、茄子、空心菜等食材也都为我们准备好,本来打算帮忙的我们在一个拥挤的厨房里却什么忙也帮不上,于是准备刷碗的我们就有机会和老乡拉起了家常。环顾老乡家的墙壁,大大小小的锦旗四五面,正对门的墙上挂有一张伟人毛主席的画像,很简朴的摆设,两张饭桌,几把椅子,就是一个很普通的红军后代的家。他跟我们聊起爷爷李筱甫老红军时,他很高兴共产党和国家惦记着红军,记着爷爷为井冈山革命斗争所做的一切。他将一份井冈山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1928年宁冈县收桥上乡农民的土地税清单”的影印件拿给我们看,我们亲眼见证了那个时代土地改革的成果。祖芳爷爷很热情,还拿出了当地的腊肉给我们吃,两桌子丰盛的红军餐,爷爷以茶代酒,我们则举起手中的米饭碗和爷爷碰杯以示尊敬和感谢。这顿饭无疑是有滋有味的,它凝结着太多井冈山人对青年的期望与寄托,我们也会铭记爷爷的嘱托,将红军的故事、井冈山的精神讲出去,弘扬出去。
大雨弥漫的汪洋界
离开老乡家,我们又紧接着乘坐大巴来到位于距茨坪西北面十七公里的黄洋界。这里山顶海拔1343米,这里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气象万千,时常弥漫着茫茫的云雾,好像汪洋大海一望无际,故又名:汪洋界。果真,井冈山闷热过后的天气是一场滂沱的大雨,我们有幸站在观景台上看烟雨弥漫的群山,汪洋的水汽真的造就了很好的作战条件,对于不了解地势的敌军很难攻破这哨口。可又因为这大雨我们没能走一走3100米的挑粮小路,望着树缝间隙中泥泞而又狭窄的小路,我们只好返程,而那时候朱军长挑着自己的扁担和士兵们同吃苦,现在我的心又被另一种遗憾填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