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加河畔的遥望
——经典名著《我的大学》读书笔记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高尔基的著名自传体小说《我的大学》。惭愧的是,这本驰名中外的世界级名著,自己直到上了大学才开始读。无从知道,这本书在八十九年前的世界上到底引起了多大的震撼。但自己清楚的是,更为明确而深刻地来讲,这本书在思想上的意义比其在艺术上的影响要深远的多,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或许是觉得这本书的名字“我的大学”会或多或少的与自己眼下的种种产生某些契合之处。然而细细品味过后,自己才发现,甚至除了起初“不谙世事”的年纪,竟找不到多少期待中的镜头。不过还好,这本书是有它自己的魔力的,我觉得你每吸吮它一个字的养分,它所酝酿出来的思想精华绝对会让你受用一生。想必,历经八十九载年华的洗礼,世事的种种变迁和动荡,它依然耐读,有吸引力和其特有的价值,这也是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吧。
《我的大学》作为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主要描写了作者在喀山的一段生活。主人公当时只有十六岁,他本想能够到喀山大学去读书。然而生长在十九世纪末的沙皇俄国,又在黑暗腐朽的社会背景和残酷专制的统治下,他上大学梦想的最终破灭也成为了必然。但是,主人公和文中所描写的其他人物有着最本质的区别。他有着高贵的灵魂,他有着对旧制度、剥削者充满抗争的力量和勇气,他更有着一种骨气和十分难得的正义感。我们必须承认,当时沙皇俄国所处的年代是与现代截然不同的两个时代。以至于,我们至今还无法深刻体会到《我的大学》字里行间的每一个深刻的含义。但是我们还得承认,主人公(高尔基)是伟大的,就他当时的年纪而言,他没有被黑暗的社会现实所同化,他能够内心时刻满怀对知识的渴望,主动去阅读书籍,丰富和武装自己的思想,在无论每天有多少工作要做的情况下,可见他至今都是我们的楷模。主人公尽管没有真正到大学里读书,不过他在这所“社会大学”里还是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无论是“上大学——美梦而已”,还是“这个地方令我永生难忘,它是我的第一所大学”,这些都是作者内心在喀山最最真切的人生感悟。
无法准确地统计,主人公在喀山的这一段生活经历,到底隐藏着多少的苦难和痛苦,在字里行间可以感受的到,他是满怀着感恩和对社会美好的祝愿与憧憬的。当然,他也迷惘和困苦过,他曾幻想自己成为一名强盗,用劫富济贫或者用祈祷上帝的方式来改善人们的生活。他甚至还想到过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后来他在具有革命情绪的人的引导下,渐渐走出了自杀危机,为自己开辟了一条崭新的生活道路。在四处打工,艰苦学习的同时,他也看清了俄国当时丑恶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最底层人民的疾苦生活,并最终通过接触革命者,思想发生变化,又阅读了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与到革命活动当中,实现了对自我思想乃至灵魂的超越。
读罢,想到自己也是一个比作者当时大不了几岁的青年人,自己更是一名“真正的”大学生,不免感慨不已。在这些苍老但至今仍焕发勃勃生机的魅力文字面前,不禁觉得自己的大学生活是多么的“苍白无力”。仔细思考之后,其实可以认识到,抛开时代的因素不谈,我缺少的是对于自己的一个重新的认识。这个认识不同于简单的优点的描绘或是经历的总结,而是问问自己的内心,自己向往的方向是什么,自己喜欢做什么。剩下的,就是听从自己的内心,这就足够了。或许我们永远都不会成为像高尔基那样伟大的人物,但是对于实现梦想,寻找正确的,适合自己的方向,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关于这本书的内涵、意义和更深层次的思想境界,我甚至觉得自己目前都还无法真切地理解。不过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只要自己多读几遍,总是会有更多的,意想不到的收获的。反过来讲,《我的大学》之所以成为世界名著,也不单单是因为它的思想深度,其实就其文学的艺术性而言,即便是放在当代来看,也绝对堪称顶级的大家手笔。人物描写句句细腻入微,惟妙惟肖,无比生动。而景色描写亦简洁得恰到好处,在烘托环境,渲染气氛的同时又不是文学的美感。这些点和这些层面,在维持思想维度和深度的情况下,又有哪些作家能够真正地达到呢?想必在大文豪和普通作家的区别当中,这种精湛的服务于自己的文学作品而又不偏离所述中心的能力也得占上几分吧。至于高尔基的夸张手法的运用,以我熟悉的辞藻来形容,恐怕也非“出神入化”莫属了。他把他对于社会的愤恨与对美好的憧憬都蕴藏在了这完美的夸张手法当中。他用现实主义文学的笔触,巧妙地刻画了一张又一张沙皇专制统治的俄国的黑暗背景下的社会各个阶层人物的真、善、美的脸庞,让人爱憎分明,过目不忘……
《我的大学》是“一剂良药”。希望《我的大学》能够在“我的大学”的岁月里,时刻注视着我,鞭策着我,带我遥望伏尔加河畔的美景,带我御梦而飞。
(校团委大学生记者团 钮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