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生活中的艰辛,磨练了他的意志,命运上的挫折,增进他的勇气。坎坷的经历,塑造了一个勇敢、顽强、睿智的他。他就是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加工07-4班的刘恩龙,中共党员,现任加工09-1班助理辅导员,班级学习委员。进入大学以来,刘恩龙同学一直担任学生干部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同学中有着很高的威信和广泛的影响,同时不仅在学生干部工作方面,并且在品质行为、思想政治、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多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一、品质行为方面——自强不息,朴实无华。
生活对于他这样一个贫困的大学生无疑是艰辛与坎坷的。他的命运里,演绎着一个又一个写满悲欢离合的故事。他来自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大孤家子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儿时的他也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可天有不测风云,不幸却在温馨背后悄然而至,勤劳朴实的父亲为了给全家更好的生活,在农闲外出打渔时不幸长眠于冰冷的辽河水中,那一年他11岁,天真烂漫的年轻,因为有母亲,他不会害怕。然而,不幸从不会因为你已经不幸而不再光顾你。在中考的那一年,一直扛着家庭重担的母亲被检查出患有恶性肺癌,为了给母亲治病,几万元的手术费让原来不富裕的家庭变得更是一贫如洗,可最后母亲还是没有从死亡线上救回来,永远的离开了这个家,离开了那个年少无知的孩子,让他没有了母爱、父爱,没有了依靠。当邻居们都对这个小小年纪就遇到如此困境的孩子感到可怜时,失去了亲人的他在哭过、怕过、绝望过之后,没有时间去想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平,当晨曦送来崭新的一天,年少的他选择坚强地生活。这就是他——机械工程学院加工系07—4班的孤儿大学生,刘恩龙。
命运的不幸,铸造了他愈加坚定地信念,生活的压力造就了他自强不息的性格,刘恩龙,不得不在17岁开始扛起了来自生活各个方面的重担,靠每天捡矿泉水瓶、废纸换来的钱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他勉强完成了高中的学业。他一个人跨过了高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每一个假期,当同学们盼望着回到父母怀抱时,他却不得不为自己的学费奔波。出苦力、发传单、做家教……他劳动着,成长着,快乐着,用坚强和执着描绘着一个充满梦想的天堂。
刘恩龙在平时的生活中勤俭节约,尽最大能力节省花费,在三餐上从不挑剔,因为他觉得能够吃饱便是一种快乐;穿着朴实,很少买衣服,经常穿的就是有限的几件衣服。虽然生活过得清贫,但他从不攀比,追求时髦,坦然开心的生活每一天。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穷人家的孩子,得学会自强,学会生存。每天他得计划着去过,吃什么省钱,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等这些别的同学几乎不会去考虑问题。他的室友回忆说,有一段时间,刘恩龙总向他借针线。他很好奇,仔细一看才发现,他在补旧书包和破了洞的袜子。室友劝他换新的,他说补了还能用,他感谢生活,也感谢和珍惜每一份别人发自内心的帮助与关怀。
二、思想政治方面——坚定理想和信念
在思想认识方面,他积极要求进步,积极靠近党组织。通过对党的进一步认识和学习,并顺利通过院、校两级的党课培训。刘恩龙同学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更加坚定了他的共产主义信念,并于2008年12月21日光荣的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作为一名学生党员,他时刻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模范遵守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期间,积极参加党的理论知识的培训与讲座活动,使自己的理论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别人看来刘恩龙已经是所有人中最不幸的一个,可他知道知恩图报这个道理,更知道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时精神和身体上的痛苦。在他的眼里,没有谁比谁不幸,只知道别人有难的时候他也要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正是因为在社会的关怀和帮助下,他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来到象牙塔之后的他,抛开了失去双亲的害怕与委屈,他用点滴的行动回报着温暖过他的社会。“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当他看到数以万计的灾民需要救援的时候,立即响应学校号召,带头捐款。至今他还遗憾当时不能献出更多的爱心,表示如果他有能力,一定会捐得更多。他总是尽自己最大能力献出爱心,即使自己苦一点也希望让他人平安幸福。他这种助人为乐、扶贫救济、热心公益、奉献社会的高尚品德感动着身边的同学,值得同学们钦佩和学习。
三、专业学习方面——刻苦钻研,博学笃行
进入大学后,刘恩龙同学依然保持着高中时候的刻苦钻研的作风,他知道大学是一个锻炼自己的舞台,他要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时间有限的大学生活当中,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命运给了我一个困难曲折的道路,但我不会因为遇到困难就选择放弃,我会更加的挑战自己,挑战命运,因为我有青春,青春里没有逃避。在学习上他刻苦努力,虚心好问。每晚他都是寝室中最后一个睡觉的,早上天还没有完全放亮的时候,他又要起床去外面晨读英语,一年四季都是如此。自习室成了他第二个家,书本成了他的朋友。只要有空余的时间,他都会去图书馆看书,当然他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更关注社会的动态发展,他视图书馆为最圣洁的地方。他阅读许多课外书,其中包含了社会交际,人生哲学,名人传记,就业择业和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而且还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并且还总结出了一本有关自己专业的读书笔记,记载着自己阅读的材料。从迈入大学的第一天起他就曾告诉过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可以吃的不如别人,穿的不如别人,但学习上一定不能输给别人。不然怎么对得起那在天堂上,含辛茹苦养育他的父母,又怎么对得起那谆谆教导他的老师们,对的起那些正在帮助和关心他的好心人。
正所谓天道酬勤,一分耕耘自有一份收获。刘恩龙每门功课的成绩几乎都在90分以上,比如理论力学99分,机械原理99分等等,这样的高分在整个机械学院都是不多见的,每学期加权平均分都在90分左右,平均学分绩点始终保持在3.40以上,学习成绩一直全系第一名,机械学院名列前茅。在2007-2008学年度曾获“校三好学生” “ 校一等奖学金” “校优秀团员” “国家励志奖学金” “国家助学金” “军训优秀学员” “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五洲御景园奖学金” “在2008-2009学年度曾获“校三好学生” “ 校一等奖学金” “校优秀团员” “辽宁省奖学金” “国家助学金” ;在2009-2010学年度曾获“辽宁省三好学生”“校第三届大学生道德楷模”“ 校一等奖学金” “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三等奖”等荣誉。谈到学习,他谦虚地一笑,生活让我更早地懂得了智慧才是生存的武器!或许正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信念在支撑着他,让他努力拼搏,奋发向上。
四、社会实践方面——工作努力,成绩优异
学习上一丝不苟,并不意味着他要以生活上的枯燥无味作为代价,生活中的他更富有活力,也更有生机。他也很注意卫生的保持,不仅对自己,也要求寝室的同学把他们共同的家整理好,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学生干部,更多的是能够带动大家,为了能够使大家生活都能有条理有规律。这些也是他搞好学习的一个强大后盾吧!对于各种活动,他更是踊跃参加,歌唱比赛、排球、羽毛球、篮球、足球比赛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可以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并且在他参加的活动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曾说:“在过程当中我已获得了友谊与能力,至于最终名次已显得微不足道了。”这就是坚强自信、多才多艺的刘恩龙。很多同学都曾说:“他是我见过的最坚强的最有能力的人。”他更加不相信眼泪,他习惯了自己去承担责任,面对困难。
2009年9月初,在09级新生入学时,应党组织号召,刘恩龙被选用为加工09—1班的助理辅导员,秉承着太阳石“无私奉献”的精神,全心全意为学弟学妹服务。在此期间,他和学弟学妹们关系十分融洽,以自身经验教导他们如何过好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为他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形象。他始终坚持做好本职工作,积极主动完成党组织交给他的各项工作,课余时间争取与同学们沟通交流,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努力营造团结的班集体,搞好班级的学风建设、思想工作等等,通过这些工作带动了整个班级积极向上发展。他还积极与院学生会联系,共同组织学生到阜新市光荣院进行“学雷锋,献爱心”等社会公益活动,受到光荣院的领导和老人们的欢迎。
2009-2010学年度,我校响应教育部关于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的号召,刘恩龙被荣幸的选为我校参赛候选人,经过多轮的实践考核,由于他操作、实践、理论成绩突出,最终被确定为我校参赛人员,经过两个多月来的精心准备,在于其他高校优秀选手角逐当中,以其丰富的知识储备,熟练的动手能力为学校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每当面临人生中出现的艰难困苦时,软弱的人总会选择悲观并踌躇不前,而自强的人却往往看到困境中的希望,刘恩龙坚信在困境中微笑,在苦难中搏击,奋斗就有希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刘恩龙拥有的就是这样的品质,做大学生的强者,向命运大声说不。
他是80后大学生里的一个楷模,在困难面前他永远都是那么自信和坚强,在困难面前他的表情永远都是那么刚强。有同学这样评价他说:没有人曾听见他因贫困而牢骚满腹,也没有人曾听见他诉说自己生活的艰辛,他们看到的只是他咬紧牙关坚毅的目光,看见的是他在苦中作乐踏实的微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