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径、新方法,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返乡创业发展,工商管理学院聚龙小分队以自主创业为视角,对兴城市钓鱼台村946户、四家村830户人家开展了“互联网+农村”的实地调研。
“互联网+农村”得民心
7月20日,社会实践团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走进了四家村。团队成员首先向村民介绍了本次调查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在获得村民的同意后进行个别访谈。一位老人说:“前些年,村里的农作物不能及时向外面运输,又不能有效储存,白白地糟蹋了。这几年,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地方已经和互联网联系到一起,能让农作物及时地运输出去,让我们看见了新希望啊。”言谈中流露出这位老人对“互联网+农村”运营方式的充分认可。“互联网+”具有打破信息不对称、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公共服务成本等优势,“互联网+农村”有效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助力精准扶贫。
“互联网+农业”创财富
7月21日,实践团队在第一天调研的基础上优化调查模式。随着老师的步伐进入到钓鱼台村一位农户家中,询问农户关于“互联网+农业”的相关事项。
通过与老伯的交流,团队了解到,老伯会通过手机来了解天气以及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虽然老伯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观察了解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但是互联网对于农业的深入应用,老伯却不会使用,甚至不敢使用。一是怕一不小心多花钱;二是老伯年纪较大,对具体使用方法也不甚了解。之后,团队又走访了其他的农户,通过交流,队员发现年纪较大的农户普遍存在这种问题。
虽然“互联网+”对农业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农户缺少运用“互联网+农业”的信息化处理方式,来解决农业中的实际问题。随着“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一定会为农民创造巨大的财富。
“互联网+农民”系民情
7月23日,实践团队再次来到四家村进行深入调研。晌午时分,毒热的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队员们在一家门口看见一个老人,老人是村里的老住户了。老人说孩子们渐渐地长大离开家去外地闯荡,老伴几年前去世了,因为留恋这个曾经带给她美好回忆的地方,独自生活在这里。奶奶也非常想念孩子们,尤其是自己的小孙子。但儿子不在省内工作,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回来一次,老人和儿孙的沟通方式只有一部老年机。面对这一情景,队员们很想帮助老人,让她通过手机看一看儿孙。当视频电话拨通时,老人激动的眼泪流了下来,看着老人和家人开心的样子队员们也感到十分的欣慰。
通过走访发现,村里还有跟她情况一样的留守老年人,不会使用互联网。“互联网+”深入农村仍需不断跟进,进一步加快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一路行走,记录了兴城市钓鱼台村,四家村的故事,在这次社会实践中,队员们了解到农村的发展现状,农业的发展情况,农民的生活状况,加深了对如何发展农村互联网以及实现农村创业等问题的思考,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有益的经验。
队员在为调查认真做记录
队员在认真聆听受访农民心声
团队成员与指导教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