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汇聚希望,用知识助力前行。在阜新市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因为特殊原因,没有太多的文化知识储备,但凭借着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希望,他们相互约定,聚集一地,借助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自我学习活动。他们就是常年活动在阜新市残疾人联合会的一群来自阜新市各地区的残疾青年。
在了解到他们的具体情况后,传媒与艺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决定发挥专业优势,用自己的力量来帮助他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美术以及传统手工艺等相关知识,鼓励他们以更加自信的姿态面对生活。告诉他们,我们都一样,都是新时代里不平凡的追梦人。
经过两周时间的筹备,志愿者们分成了三个授课小组,分别为:传统节日习俗组、古诗词汉字组、绘画手工组,与残联的同学们进行互动式学习。志愿者们于7月17日上午8时出发,前往阜新市残疾人联合会活动中心,开展爱心支教活动。
讲授端午节的来源
7月17日上午10时,志愿者们正式开始讲授第一课——中国传统节日,讲授了端午节的来源和相关的趣味故事。为了课程需要,志愿者们特意身着传统汉服,结合所准备的图片资料,为同学们绘声绘色地讲解节日里的各种传统习俗和小故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患有语言功能障碍的同学举手发言说:“老师,我妈妈包的粽子可好吃了,我想天天都过端午节。”大伙一下就乐开了花,课堂氛围立马就变得轻松愉快了起来,志愿者也积极鼓励大家说:“那咱们可得好好了解一下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更是激起了同学们对于端午节的好奇。课程结束以后,一名同学悄悄地跟志愿者们说:“老师,我们下节课想知道七夕节的故事。”这让志愿者们感到十分惊喜,同学们对于课程有了自己的期待,那就说明活动的开展是有意义的。
认真学习的母子
学员们的个人情况差别很大,有的与志愿者们的年龄相仿,有的却已是古稀之年。在这群学生当中,最年长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课堂上,老人听得十分认真,还积极地跟志愿者们进行互动。通过残联活动中心负责人崔主任的介绍,志愿者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并不是残疾人,而是陪着自己身患腿疾的儿子来学习,每天坐公交车从清河门到市残联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课余时间,老人告诉志愿者们:“人不学习不行,这天气确实很热,但是再热也得来学习啊!”遥远的路程,炎热的天气都挡不住母子俩学习的热情和脚步,这种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让志愿者们深受感动,这份沉甸甸的母爱也让志愿者们为之动容,无论这世界有多么残酷,作为母亲,她依旧陪着自己的孩子对世界报之以歌。
“这些画都是我们画的!”
7月18日,志愿者们开始了中国古典美术的讲授。志愿者们做了精心的准备,要“搭建”一个与同学们切磋画技的大舞台。昨天志愿者们注意到教室的墙壁上挂满了许多出彩的画作,通过询问崔主任得知,这群残疾青年当中,有许多人在绘画方面特别有天赋,这些画都是他们画的。其中,有一位名叫王亮的书画爱好者,去年10月份参加过中国残联举办的全国残疾人山水画培训班,对画山水国画有着一定的基础,墙上那幅最引人注目的雄鹰图就是他画的。班级里像他这样的人可不止一个,且看那些精美字画下的落款,就不禁让志愿者们深感佩服。纵然上帝为他们关闭了一扇门,却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绝美的窗,让阳光毫不犹豫地照耀进来。同学们说,在志愿者们没来之前,也会有一些老师去教授他们绘画和书法的基本功,加上他们自身对此也非常感兴趣,所以学起来就特别快。当志愿者问起墙上的字画时,他们非常自豪地回答道:“这些画都是我们画的!”还主动给志愿者们讲起了每一幅作品背后的故事,那种发自内心的自信与骄傲,让志愿者们为之动容。
传媒与艺术学院社会实践的志愿者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残疾青年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与其说志愿者们是老师,不如说志愿者与同学们互相学习,相互促进,是彼此的老师。如果说残联的同学们是怀揣梦想的“折翼天使”,那么各位志愿者愿意与他们共筑梦想的翅膀,在未来的无数个春夏秋冬里,共同探索知识的高地。他们将继续扛起这份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把这份默契和执着一直传递下去。
穿着汉服的志愿者为同学们讲授传统文化
志愿者为同学们讲授汉字课程
志愿者与同学们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