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踏寻樟子松足迹,学习董福才精神”团队
今年暑假,“三下乡”活动又一次掀起,同学们纷纷积极响应号召,以此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为将来的步入社会打下基础,7月15日,辽宁工大材料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在团委书记项杨老师的带领下,在阜新市彰武县北甸子村进行了“踏寻樟子松足迹,学习董福才精神”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在暑假开始的前三天时间里,参与“踏寻樟子松足迹,学习董福才精神”的队员在一起制定了详细的实践计划,并且打印成材料,每人预留一份。另外,队员们精心设计了“您对董福才认知有多少”的问卷调查报告表,共打印60份,以便于后期的问卷调查,也使得社会实践开始后,成员写调查报告有据可查。
活动伊始,项杨老师给队员们讲解大致路线,强调了安全的重要性。同时告诫队员们应虚心认真地学习了解董福才先生的先进事迹,感受其民族英雄的自豪感。并希望借此机会让队员们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视野,增长才干。作为一名大一学生,很快也将走上社会,所以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团队到达位于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镇的北甸子村。在这里,村主任向队员们简单介绍了董福才老先生的历史,生平事迹,以及贡献,队员们详实的做了记录。村主任很热心的一一解答,并赞许大学生寻访基层,亲身实践的精神。
董福才先生是北甸子村原党支部书记。20年来,他带领村民植树治沙、筑路致富,将风沙肆虐的家乡建设成充满希望的绿洲。1996年,上级派人调研后,提出了北甸子村整体移民的规划。“搬迁后,这块地咋整!”得知国家要出资出人来重新植树固沙,当时的村主任董福才说:“我们不搬!这块地是国家的,也是我们北甸子人祖祖辈辈的根,要治沙就让我们来干吧!”就这样,董福才带领乡亲们开启了种树治沙的征程。
探寻董福才先生的足迹,队员们决定前往去当时的所种植的治沙防护林,经过二十多分钟的车程,来到了阜蒙交界的防护林,村书记追忆过去: 董福才先生在科尔沁沙漠寻找耐寒植物,在坨子旁拉线选址,带领大家琢磨出一套在白沙上种树的方法:从坡下起步到逐步上移,从湿沙坑到见土下苗,从草格护苗到定量浇水……伴着棵棵长起的绿树,北甸子人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更强了。
当地村主任简单地为队员们介绍了董福才老书记对村民的贡献,并留下悬念,希望队员们自己挨家挨户的走访探寻。随后,队员们分成两组开始挨家挨户的调查,实践团队队员将调查问卷挨家挨户地送到群众手中,村民能提及董福才老书记情绪很是激动,特别是家里的老一辈人,董福才老先生满满的留恋与不舍。队员们耐心细致地了解关于“董福才精神”的真人真事,令队员们感触很深的是董福才每年过年都会多买一袋米面,谁家今年收益不好,就会分给他家。队员们认真调查乡镇居民们对“董福才”的认识和“董福才精神”的理解。村民们为同学们的执着所感动,每位队员仔细地听、村民认真地填写调查表,并就发扬“董福才精神”提出了一些好的的建议。
头顶烈日队员们已经非常疲惫了,村书记讲起了脚下的这条公路的故事:2002年秋,董福才先生经过多次争取,阿尔乡镇通往北甸子村6公里村级公路正式立项,但施工方实地考察后,认为北甸子村沙土多,路基太软,不符合修路标准,不能施工。要夯出硬土地基,首先要搬走那100多米高的沙丘,填平那一大片水泡子,然后再用实土和石头把路基垫起来。村里的积蓄并不足以承担这样“移山填海”的工程,董福财就带领村民自发施工。2个月后,施工方再来考察时已经达到了施工要求。2003年,修路工程正式启动;当年8月,这条路全线贯通,村民从此走上了致富之路。
沙子治了,路修通了,董福才老先生却积劳成疾,在家中病逝。遗体告别时,村民家家来人,自发送老书记最后一程。在这个简单得甚至有些寒酸的家里,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董福才老先生住了几十年。如今,北甸子村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8%,全村2014年的人均纯收入达到9700多元,较2000年时增加近8倍。董福财先生去世后,中共辽宁省委追授董福财同志为“优秀共产党员”。如果队员们碰到困难,请想想本次的社会实践,想想辽宁北甸子村以董福才为领导的村民十万分艰苦改造沙漠的材料,就一定不怕困难。即使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向他学习,向他致敬。
董福才先生用实际行动证明,生命的意义不在长度,他留下了一片庇护子孙后代的绿荫和“敢担当、肯奉献”的精神。他的先进事迹集中展现了新时期党员干部“胸怀大局、心系群众、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他是新时期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全社会学习的榜样。
小队成员前往治沙防护林,沙漠中合影留念
团队成员在和村民沟通,加深对董福才精神的认识
队员们与村民合影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