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反大学欺凌小分队
当谈及“是否知道什么是校园欺凌”这个问题时,很多人的回答都是"知道 "。大家一致认为“校园欺凌”一词并不算新鲜,因为这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甚至有些同学自身或者他们的朋友就曾遭遇过校园欺凌。
然而在请他们进一步详细地解释校园欺凌时,大多数人的回答都趋向一致:校园欺凌就是学校里一些强势的同学欺负、敲诈、勒索甚至殴打弱小同学的行为。诚然,校园欺凌的大体表现就是如此,这种行为给被欺凌者带来了很大的身体伤害。不仅如此,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校园欺凌给被欺凌者也带来了许多心灵方面的伤害。心灵伤害不同于身体伤害,它一旦形成将会对被欺凌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为了探索校园欺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哪些影响,我们成立“反大学校园欺凌小分队”开展了本次社会实践活动。
充分的准备,为实践铺好前路
“反大学校园欺凌小分队” 在公法学院陈薇薇老师的指导下于7月1日开始实践活动,8月1日结束实践活动,为期31天。社保16-1班李珊珊、王玉玲、李彦苇、张梦、姜珊、阿旺拉姆、克珠江村、罗松拉姆、汪杨、陈鸿、陈旭东、群美拉珍、王立擎、 丁航、索朗曲措、尹臆涵共16名同学共同组成调查小组在河北省、河南省、安徽省和阜新市完成了本次社会实践。
合理的分工,使工作更上一楼
由于团队成员不同的居住地,我们采取了分散调查的方法。在实践活动开始之前,我们将调查问卷发放至各个成员手中,由他们带到各自所调查的区域。团队负责人根据每个成员的特长对他们的工作进行了合理的安排,比如,在新闻中心工作的成员负责稿子的撰写与修改,电脑技术高超的同学被安排制作PPT等。这不仅使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到实践中,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团队的工作效率,每个成员的长处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这样的分工也极大地唤起了团队成员的责任感,激起了他们“大干一场”的斗志。这对我们即将开展的实践活动树立了坚定的精神旗帜。
紧密的沟通,为实践奠定基石
“你们的问卷发放的怎么样了,有没有什么问题?你们觉得这个问卷数据问题大不大?”QQ、微信上的“反大学校园欺凌小分队”群的头像每天都在闪烁,即使团队成员居住在不同的地方,远隔千里,我们也没有放弃过紧密的联系与沟通。在沟通中,成员之间进行思想的碰撞与切磋,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想法,最终制定出完美的实践方案,同时,也很好的解决了活动过程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在不断的语音电话,视频电话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了倾听他人的观点。甚至团队中较为腼腆的藏族学生也放开了自我,积极的参与谈论,贡献他们的智慧。
默契的合作,让实践迈向成功
经过一个月的实地调查,以“校园欺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即将进入尾声。秉承着认真负责、合作共赢的理念,团队成员开始了最后的总结工作。首先,我们的团队成员仔细地分析每一份调查问卷,筛选出有参考价值的问卷,切实保证问卷行之有效。然后负责问卷数据统计的成员,反复地检查核对,将数据记录在案。小组负责人召开全体成员会议将数据汇总。最后我们将所有的资料整理在案,进行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每一个步骤,每一项工作,我们的成员都展现了十分默契的合作,他们在合作中完成目标,在合作中将实践活动推向成功。
在本次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书本中学不到的人生经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阅历,“校园欺凌”这一行为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相信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环境将得到净化,互助和谐的校园文化也不再遥远。
成员在校园街道进行实践
成员走进教室进行实践
团队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