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吧,青春】(十八)“信息助美乡村,网络互联万家”
——材料学院科技下乡社会实践团队通讯
如果将中国的问题比作一个巨大的神经网,那么广大农村则始终触动着中国社会长期敏感的末梢神经。步入互联网2.0时代,“互联网+”的浪潮浩浩汤汤席卷而来,漫延至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电子商务、网络支付、网上办公早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家常便饭。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农村所受的影响有多少呢?带着对农村地区网络普及状况的疑问,抛开诗人臆想中陶然自得的山水画卷,自7月10日起,在材料学院团委书记李松的带领下,材料学院“信息助美乡村,网络互联万家”实践团队共17名成员穿越二百三十多公里的距离,深入辽西丘陵腹地,实地探访朝阳市凌源县沟门子镇塔沟村,开展了为期4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村委探访 蓝图共设
塔沟村距沟门子镇较近,从镇上步行前往约需二十分钟,沿途可见大片的玉米地,农业和畜牧业较为发达,路上偶有往来的车辆搭载村民与货物。实践团队首先拜访了村主任王怀宇,与王主任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全面了解了塔沟村的发展情况,并就互联网普及问题询问了王主任的意见和建议。刘囝同学问道,“您作为塔沟村的主要领导,如何看待互联网络在乡村的普及及其将会带来的影响?”,王主任回应说“乡村作为农村群众的主要聚居地,肩负着中国一半人口生存与生活的重担。而网络作为当下最快速、最方便的信息传递渠道,在乡村施行大面积普及已经是刻不容缓的问题。我作为村领导,将大力支持塔沟村的网络信息建设。我建议首先成立信息网络合作社,将网络信息化普及与政府行为联系起来,然后利用网络扩大本村农业产品的销售市场,让老百姓认识到网络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之后,我们还会在网络上建网站,创品牌,把自己的乡村特色打出去。我相信,乡村网络信息化的普及将为乡村建设提供新的、强大的动力!”此外,王主任还提到自己常通过远程视频的形式学习我党的理论知识,了解政府最新的惠农政策,并提及自己曾有意与运营商合作健全基本的通信设施,但由于村民的不解,该计划最终未能成形。
携手帮扶 同创未来
与王主任分别后志愿者对塔沟村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通过走访发现,塔沟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村内常住人口中老人、妇女和儿童所占比例很大,他们的月收入普遍较低,部分留守人口没有收入,村内信号较差,仅有部分家庭拥有电脑,很多村民对互联网缺乏认识,但普遍认同互联网的普及将是大势所趋,并有学习网络相关知识的意向,这为志愿者的互联网知识普及宣讲工作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在随后的两天时间里,志愿者分成两队挨家挨户上门进行了帮扶工作,队员们向村民科普了基本的网络知识、介绍了常用社交与购物网站的用法、解释了通信设施的作用,并针对一些典型问题做出了解答。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得村民对互联网有了一个整体的概念,也使得本次活动的核心名词“互联网+”在村民心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整个活动朝着所期待的方向顺利地进行着。对此,何佳峰同学表示说,“能够将我所掌握的网络知识带到塔沟村,这令我十分激动。听到乡亲们赞赏的褒奖,看到乡亲们肯定的眼神,我觉得这几天的奔波辛苦都在瞬间被治愈。”
利弊皆有 广而传之
7月13日,我们面向塔沟村村民进行了集中宣讲。曹玥同学首先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互联网、“互联网+”的概念,明确了“互联网+”对于农村发展的意义;随后,王浩鑫、崔佳龙、王颖欣、张伯岩四位同学利用相声、演讲、歌舞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客观陈述了互联网的利与弊,博得了村民们的一阵阵掌声。而精心筹备的歌舞节目和抽奖环节也将村民的热情充分点燃,使村民切实地投入到宣讲活动中来。前来参加宣讲会的老人们拉着李松老师的手连声说,“孩子们大老远来到这里,给我们讲解了知识、表演了节目、带来了礼物,我们心里非常高兴。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小孩子们说的有意思,我们也喜欢跟着听一听、乐一乐、想一想。”
农村,是古老中国坚实的后背,千百年来,它向这个庞大国家前进的方向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物资与人才,而它也是当今高速发展的中国中动作稍显迟缓的一员。当中国因为便利的移动支付系统震惊世界时,它如同一个懵懂的孩童,对眼前不可思议的伟大科技知之甚少。本次活动历时4天,最终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但对于中国东北的广大农村而言,互联网的普及工作,才刚刚拉开序幕,而塔沟村村民们所期待的那个网络高度普及、信息高度发达、物资极大繁荣的美好明天,也终将到来。
志愿者团队到访塔沟村村支部,与村支部成员进行了深入交谈
志愿者上门进行帮扶工作,向村民们科普互联网的概念及基本操作
志愿者向村民们进行了集中宣讲,详细介绍了互联网的利弊,并准备了丰富多彩的互动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