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吧,青春】(二十九):考察灾后经济文化建设,纪念唐山抗震救灾39周年
——力学院“唐山地震调查小队”通讯
黑暗过后,迎来曙光;绝望过后,就是希望;风雨过后,就有彩虹。
——题记
2015年7月20日上午,在力学与工程学院张宝进书记和李和万老师的指导下,“灾后经济文化建设实地考察——唐山地震39周年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启动。此次活动旨在纪念唐山大地震39周年之际缅怀遇难者并对唐山市当前的发展进行实地考察。
旅程从“心”开始
“灾后经济建设文化实地考察——唐山地震39周年篇”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正式出发了。出发前,我们对整个实践进行了详细的前期策划,查阅了大量有关唐山大地震的文献资料,为之后的实地调研打下坚实基础,并且根据当地学生的提示找到了地震后的图片,为后期进行地震结束时和震后重建后的对比,做好充分准备。
在前期准备中,资料里的那一个个惊人数字、那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图片都令我们心情沉重。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还一起观看了电影《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形象生动再现了唐山大地震原貌以及当时受灾人民的实际状况。他们的悲伤感染着我们,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这次自然灾害给整个唐山乃至整个中国所带来的影响。我们的心痛久久不能平息,心中默默缅怀那些遇难的同胞。
纪念墙前寄哀思
地震突如其来,在它面前生命显得如此脆弱,但他们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化作夜晚的繁星,用自身微弱的光唤醒支离破碎的大地。人们为了纪念他们,修建了唐山地震遗址公园,这里成了他们的永久归宿,公园广场中央的日期和时间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刻。广场东边是抗震纪念碑,西边是抗震纪念馆。纪念碑主碑和副碑建在一个大型台基座上,台基四面有四组台阶,踏步均为4段,每段7步,共28步,象征“七·二八”这一难忘时刻。南湖东面的唐山大地震纪念墙上刻有密密麻麻的人名,墙下是为祭奠死难同胞而献上的鲜花和挽联,一眼望不到边。面对着这样悲壮的景象,我们的心情无比沉重,心中为遇难者的家人们感到惋惜。
博物馆里感悲痛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中国唐山市丰南一带发生里氏7.6级大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城市毁了,可以重建,但另一片废墟却一直深埋在唐山人心里……”博物馆中的介绍萦绕耳边。纪念展主要展示1976年唐山大地震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巨大损失,以及震后唐山人民在国家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伟大壮举。那些图片里开裂的大地、扭曲的铁轨等场景都让我们备感震惊。最令我们难忘的就是国画长卷《唐山大地震祭》,该长卷展现了震后唐山人民从自救互救到重建家园的历程。在纪念馆里,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大地震对唐山毁灭性的破坏,但是坚强勇敢的唐山人民,和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努力让唐山在地震废墟上重新崛起、焕发出新风姿。
唐山新貌洗旧悲
对唐山进行了实地考察后,我们发现,地震的全部废墟已经被完全改变,变成了现代化的商业城区。现代化商业购物中心、闲娱乐的公园广场、高楼林立的居民区,今日之唐山俨然成为了一座飞速发展的工业城市。经过我们的深入调查,目前建设路和北新道已拓宽为城市主干道,道路的微循环更加完善,已实现了与外环线连通,道路变得更顺畅。8月2日,我们开展了一次公益进社区的活动。活动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唐山人民已经从悲伤中走出。此活动中,我们也有了更大的感触:一个城市多么强大,不是看这个城市的建筑多么气派,而要看城市居民的精神状态,就像唐山人民这样,在经历了如此大的灾难后,依然保持生活的信念、对明天充满美好希望。
沉重的记忆,永恒的精神
暑期社会实践虽然告一段落,但我们的所见所学却没有搁置一旁,我们会继续丰富实践成果,让唐山人民的精神指引更多人为幸福生活不懈奋斗。时光流逝,唐山地震留给唐山人民不灭的记忆,正像汶川地震之后我们发出的口号“众志成诚”一样,让我们一起祝福唐山的明天更加经济繁荣、美丽富饶!

团队出发前合影

团队在唐山地震纪念墙下合影

团队在唐山地震博物馆合影

团队在唐山地震纪念碑旁合影

唐山地震纪念馆剪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