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中国云南曲靖发生的铬污染事件引起了建筑工程学院给水排水专业的项莹雪及其团队的注意。如何更好地处理、最大限度减轻铬污染成了他们苦心钻研的课题。于是,2013年与2014年的暑假,同在一个班级里的团队成员们就约定留在阜新本地的实验室内,对这个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也因此收获了成绩,论文《废铁屑处理铬渣淋滤液中Cr(Ⅵ)实验研究》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论文《改性粉煤灰吸附含铬废水中Cr(Ⅵ)和Cr(Ⅲ)试验研究》被《非金属矿》录用。其中,所撰写的《改性粉煤灰吸附铬渣淋滤液中总铬试验研究》在校雄鹰杯科技论文竞赛中获二等奖,接下来还会参加省级竞赛。
抓住一闪而过的灵光
铬污染的处治在工业上是一道难题。传统实验中,活性炭一直是吸附的主力军,而这一次为完成“以废治废”,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节约成本的目标,几人心中一动,决定用废铁屑代替传统的硫酸亚铁,用改性粉煤灰代替活性炭,两者结合,将单一方法转换为多种方法的联用,物理吸附和化学还原相互促进、协同作用,这一看似小小的改动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处理成本。很多时候我们说抓住机会,灵感何尝不是机会的源泉,当初就是敢于把这一转瞬即逝的想法通过两个假期的努力来付诸实践,项莹雪和她的队友们才有了今天的诸多收获,并有着一直坚持下去的目标和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此刻项莹雪的目光里多了些许欣喜。为了研究这个课题,团队成员们从早上七点就“宅”在实验室里,一站就到晚上六七点,实验计时需要细致地观察,始终与她们相伴的则是实验中释放的硫化氢、氨气等挥之不去的刺鼻气味。然而,为了得到精准的数据,没有人抱怨枯燥与劳累,一心守在这个并不宽敞的屋子里跟时间抗衡。
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应用到实践中去,才不枉费了学习的知识。因为志趣相投,项莹雪几人找到了李喜林老师进行指导。李老师治学态度严谨,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培养,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他面对几乎没有接触过实验器材的成员们,“一切从零开始”耐心细致地讲解、操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成员们通过多次对仪器的使用过后,实验终于步入正轨。实验过程虽然紧张枯燥,可只有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时候,几个人才会脱离三点一线的生活出去吃饭庆祝。而即便在聚餐,大家的话题依然围绕着实验与理想。
永不停止探索的脚步
“对于科学的探索犹如逆水行舟,不进,亦或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就会跟不上科学变更的步伐,终究有一天会被时间所淘汰。唯有永不停下脚步,一心向前,不畏艰难险阻,不计较一时得失,不为一点点成绩沾沾自喜。始终保持着细心、耐心、平和心,才能够攀登一座又一座科学的高峰。” 对于团队现阶段所取得的成绩,项莹雪和队友们看得很淡然。她说以后她和成员们还会继续研究,她也有了考研的打算,想进一步充实自己,接触更高层次的科学知识,用自己的所学所长继续投身于自然科学事业。她和小伙伴们不会停止在科研路上探索的脚步,尽力走的更远……

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实验

团队成员在测量实验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