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绩连续三年排在专业第一,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四次校一等奖学金和两次校二等奖学金,党员”这些无疑都是作为同学们眼中合格的“学霸”的必备条件。那么,在这些“硬件”过硬的基础上,辽宁省第五届数学竞赛一等奖、2012年辽宁省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则为理学院物理11-1班的柴小朋的大学之路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顺利考取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更是为他本科的学习生涯画上了完美的句号。面对所取得的成绩,柴小朋坦言他获得的所有奖励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导、同学的帮助以及为达成目标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努力。下面我们就走进柴小朋的大学生活,分享他的考研历程。
大一 ——扎根泥土 厚积薄发
2011年的秋天,柴小朋考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理学院,成为应用物理专业的一名学生,新生活的帷幕也随之拉开。开学初,为了使学生合理规划学业生涯、对本专业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学院团委邀请高雷阜院长对校史院史做了详细的介绍,并邀请系主任丁红旗教授针对专业的就业领域、就业前景和前沿的物理问题等内容进行讲解,渐渐地他对所学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主动联系老师,经常寻求老师的指导、帮助。当然,他也很庆幸拥有一位像朋友一样的老师,引导他进入奇幻的物理世界。
大二——培养兴趣 渐入佳境
大二下学期,柴小朋对量子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他一边按照学校规定的教学计划听课、学习,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去理科实验班蹭课,学习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循序渐进的学习,促使他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加清晰合理的规划,并决定将来要走理论物理学习的路线,尝试报考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继续深造。这样的一个选择也面临着很多考验,比如:该研究所专业课考核量子力学和高等数学两门课程,而量子力学中热统和电动力学选考一个,同时还需要严格的专业面试,重重考验使他感到莫大的压力。
大三——立下目标 放手一搏
大三开始坚定考研目标的柴小朋,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因为每年报考中科院理论所的人数高达200人,然而研究所只招收20人,里面有3/4是推免生,参加统考的仅剩5到6个名额,理论物理所的综合实力在全国排名和清华不相上下。虽然竞争如此的激烈,他还是决定为理想一搏,全身心投入到考研复习中。他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直到教室关门才回寝室,将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投入到考研复习中,没有任何倦怠,整整一年的时间都是这样度过。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最终,他顺利通过了初试。
大四——过关斩将 凤凰涅槃
复试是从10人选出最优秀的6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不乏“211”“985”之类的名校。看到实力如此强劲的对手,柴小朋压力倍增。他告诉自己放下一切杂念,专心答题,因为这一次离梦想如此之近。考试结束后,量子力学这一科他答得比较满意,而电动力学全是关于相对论的,他只会简单的计算。观察着同考场出来的其他同学的表情,不难看出他们都觉得很难,这样一来,柴小朋的心情也渐渐平静。第二轮进行面试,第一位同学英语自我介绍过长被导师打断,他吸取教训,为自己的介绍增加新意。正式开始后,他努力克服自己的紧张情绪,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进退有度,从容应答,尽管有一些小错误,但因补救得当,也无伤大雅。面试结束后,他每天都焦急紧张地等待着消息。
3月19日下午,柴小朋终于等来了招生办的电话,顺利通过的消息让他喜出望外,为梦想努力的苦与累瞬间都烟消云散。他说:“很感谢理学院(和物理系)对自己的培养,让我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希望同学们能够发掘自己的潜力,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相信自己。”
柴小朋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看似不可能的背后都潜藏着无限可能,而成功的百分比取决于你是否有敢于拼搏的精神、排除万难的毅力和为梦想抛开质疑的勇气,像他一样,敢想敢做,给梦想一次开花的机会。

开展专业实验

参加团支部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