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在凌晨三四点,借着厕所昏暗的灯光,小心翼翼地推开宿舍门,悄悄地爬上床,开始这支小队伍成员们那短暂的睡眠。为了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熬夜几乎是团队成立以来的常态。负责人土木与交通学院学生周宇彬告诉记者,“蚂蚁工作室”科研创新团队于2014年刚刚成立,在学院金佳旭老师和张二军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团队成员们在“冻融循环”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实验与研究工作,在本届创新年会上共上报4件发明作品,12件论文作品,其中15件作品进入决赛,4件作品获一等奖,4件作品获二等奖,7件作品获三等奖。
软件虐我千百遍,我仍待它如初恋
在搞科研的过程中,大家感觉最难的就是学习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软件,有时候,面对一款全英软件,几个人着实无从下手,就只好都聚在一起,利用课余时间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查,一个工具一个工具的练习。甚至不得不为了学会一个软件连续熬夜奋战好几天。每每对一款软件有突破性的了解,大家都会欢欣雀跃,无限困意顿时一扫而空,凭借着对研究的一份真诚,一份执念,他们从来没有放弃。
“学习到知识是一方面,我收获更多的是朋友之间的情谊,做人做事的道理,还有那一份回忆。”这是周克林同学的小秘密,也是他深藏心底的暖意。
冻融循环难实验,四天四夜未合眼
冻融循环,简单来讲就是结构件表面和内部所含水分的冻结和融化的交替出现,称为冻融循环。为了完成冻融循环实验,周宏源和他的队友们四天四夜未合眼,一直严密观测着实验现象,仔细地记录实验数据,每隔两个小时记录一次。四天四夜,他们各司其职,在从没有逃一节课的前提下,没有漏掉一项实验数据。
如果没有亲身参与到其中,是不会感受到那种实验成功之后的喜悦,更不会体会到兄弟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其实我也觉得累,但是我从心里就喜欢钻研,所以也不感觉累了。”从周宏源同学的语气中可以听出,他对科研有着深深的眷恋。
感激之情千万言,师生之谊金不换
从接触科研训练开始,团队成员就找到张二军老师,表达了成立这样一个团队的意愿,刚刚好和土木学院团委新学年关于本科生科研训练布置的思路不谋而合。
第二届创新年会,张二军老师和金佳旭老师一直陪伴着团队成员,悉心地指导。左胜浩同学一直说:“我最感谢的就是我的两位指导老师!”
搞科研最怕固步自封,眼光狭隘,金佳旭老师争取机会经常带领同学们外出学习。去年暑假,他和同学们一起去东北大学学习,那是第十二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协会举办的科技盛宴,每个人都可谓是“饱餐一顿”。之后的北京之旅更是让成员们记忆犹新。下一步团队成员准备奔赴山西太原,参加第八届全国尾矿库安全运行高峰论坛,去接触最前沿的知识拓宽思路。
和成员们交流的过程中,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感谢,感谢团委科研训练平台给予本科生这样一个机会;感谢张二军和金佳旭两位指导老师的陪伴和悉心指导,引领他们走正确的道路;更感谢一同踏实付出的队友,风雨同舟,不离不弃,也许有过争执,但那却是灵感碰撞出的火花。这份情谊,千金不换。
科研之路或许不是那么光鲜,但是越是泥泞的道路,踩下的脚印才会越深刻。踏实、坚定地迈着步子,也只有用心感受才能领略到它的美。

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