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首页 机构设置 走进太阳石 电子团刊 文件资料 校园新闻 学院动态 青春风采 公告通知
 当前位置: 团委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返 回 
2014社会实践正前方(十八)政策传基层 绿色伴农村
发布时间:2014-08-02  浏览次数 次  发布单位:校团委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我校环境学院“政策传基层,绿色伴农村”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环境学院团委书记刘洋老师的带领下,负责人院学生会主席、环境11-2班杜伟强的组织下,团队先后前往鞍山、本溪、抚顺等地区顺利完成农村环保常识的宣传以及公益性实践活动。

7月22日上午,环境学院团委书记刘洋老师向团队成员们传达了本次实践的主要目的和要求,并再三嘱咐同学们要注意安全。下午,全体成员坐上了前往鞍山的客车。沿途中,队员们看到很多村子都存在垃圾乱扔的现象,这也更使他们意识到了宣传环保知识以及保护身边环境的重要性。

7月23日,团队成员终于抵达了鞍山市大营盘村,大家先参观了整个村子,为实践的下一步进行提供了依据。参观完村子,团队成员们也开始了自己的工作。他们挨家挨户地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并将团队之前准备的印有环保知识的挂历作为纪念品送给村民。在团队成员宣传的过程中,队员们来到了关奶奶家,她是一位82岁的老人,正拿着扫把,清扫着院子和周围的垃圾。看到老人颤颤巍巍的双手,刘老师赶紧上前,接过奶奶手里的扫把,帮奶奶清扫院子。奶奶嘴里一个劲地说:“谢谢,谢谢!”队员们把挂历递到奶奶的手中,可是奶奶却摇摇头说:“我不识字。”“没事奶奶,我给您念。”一名队员清晰地将挂历上的环保内容结合环境专业知识读给奶奶听,她听得特别仔细,脸上也露出了微笑。离开了关奶奶的家,天色都已经暗了下来。

7月24日,队员们离开了大营盘村,来到了本溪市赫地村。刚到赫地村,队员们就发现这里和之前的大营盘村有些不同。村口的垃圾堆积得像个小山,苍蝇飞来飞去,离得很远就能闻到一股腐烂的味道。为了找到这里的垃圾为何不处理的原因,队员们进入了村子分头给村里的各户人家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村民们的环保意识,改善村子的环境。但是事情并不是想象得那么顺利,有些人家不接受队员的挂历,也不愿意听队员们介绍环保知识。但是队员们没有放弃,在队员们的再三努力下,终于攻克了村子里的“钉子户”,完成了宣传的任务。

7月25日,队员们一早起来再次来到赫地村,向周围的村户借来了铁锹和扫把,带上了口罩,开始清理起村口的“垃圾山”。队员们一铲一铲把垃圾转移到挖好的小坑里。就在这时,清理垃圾的工人开着垃圾车来了。队员们上前询问为何垃圾会堆积如此之多,环卫工人摇摇头:“这个也不是我们不想处理,我们每天都会处理那边小垃圾站的垃圾,但是村民也不往那里面扔啊。”听了环卫工人的话,队员们才发现,之前的垃圾“山”并不是固定的垃圾站。在了解了实情之后,队员们一起动起手来,帮环卫工人清理垃圾。在忙碌了一上午后,终于把垃圾清理干净,环卫工人黄叔叔离开前说:“谢谢你们,以后我们尽力让村民们不往这扔垃圾,再不行就常来清理。”听了黄叔叔的话,团队成员感觉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都欣慰地笑了,充满信心地前往本次实践最后一个目的地。

7月26日,团队成员抵达了抚顺市山嘴村。山嘴村是一个比较富裕的村子,村子的环境很好,因为四周都是植物,所以空气也格外的清新。来到村子,队员们同样向村民们宣传了环保知识并且进行了实地调查。村民们热情地接待了队员们,并且积极、认真地填写好了队员们发放的调查问卷。发放的过程中,队员们来到了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刘奶奶的家,刘奶奶是一位89岁的老人,细心的团队成员李容凤发现刘奶奶家的窗户已经很久没擦过了,队员们便动起手来,一起帮刘奶奶将玻璃擦干净。刘奶奶坐在床上,嘴里一直念叨着“都是好孩子啊,你们都是好孩子……”而后,成员们帮助村民干农活,亲身体验耕种劳动。同学们大多数是家里的独生子,没有接触过农活,但是大家很认真、努力地学习拔草、给庄稼浇水、喂牲畜等等,大家虽然觉得很累,但是却收获了成长与经历。

经历了五天的社会实践,队员们遇到过挫折,流过了汗水,付出了努力,这一切的付出换来的都是一笔无比珍贵的财富。他们了解了农村,解了社会,学会了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这次实践也增强了队员们的环保意识,激发了他们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渴望,增强了团队合作的意识,加强了与他人交流的能力。通过这几天的实践,队员们更加坚定了未来为祖国做贡献的信念,为祖国出一份力,从现在开始。

团队成员关洪涛帮刘奶奶收拾菜地

团队成员向环卫工人王叔叔询问垃圾清理情况

团队成员在鞍山大营盘村与村民及环卫工人合影


自网站建设起已访问

共青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委员会 《太阳石之光》电子团刊编辑部 版权所有.
■  辽宁省阜新市中华路47号  邮编:123000      ■  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湾南大街188号 邮编:12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