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就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赋予了新的内涵,指明了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建筑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校级重点团队——“点滴之心”居民节水调研先锋队,在指导教师院团委书记卢嘉鑫的带领下,邀请给排水专业李喜林副教授为实践团队专业指导教师,围绕“调研‘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题(学院规划暑期社会实践重点专题之一),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开展的城乡居民日常用水状况和节水意识调研活动,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随机采访宣传,发放调查问卷
7月2日-3日上午八点,该团队在负责人建工12-5班李丽的带领下,早早地集合并迅速抵达调研目的地。在细河区、海州区、太平区和新邱区等地区的公园、商场以及街道随机发放调查问卷,不仅提高了问卷发放的速度,也保证了问卷采集的质量。该团队在发放和收集问卷的过程中,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人群中进行了采访宣传,介绍了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与意义、真诚地聆听和详细地记录人们对节水的看法与建议,并大力宣传节水爱水的重要性和“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使节约环保型社会成为发展进步的新方向。
二、专家访谈,探寻节水方法
为了扩大宣传力度,深入了解居民的用水情况,该团队顶着骄阳,不怕艰辛,来到阜新市自来水总公司和自来水西山收费处,拜访自来水公司负责人和收费工作人员,咨询居民用水费用,通过深入交流探寻浪费水资源的原因及节水方法。工作人员指出:“我国水资源相对匮乏,因而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早已迫在眉睫。但是,居民生活中存在着水资源大量浪费的现象,原因如下:1.水费偏低,不能引起居民高度关注;2.水利设施不完善,维护投入不足;3.节水的效益补偿机制缺乏,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设计节水激励机制,改善水利设施和节水的效益补偿机制,使农业形成产业化和专业化等特点。”
三、实地考察、宣传节水优秀案例
为了让更多的居民了解节水的优秀案例,该团队派出一个小分队,历经两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前往于寺镇官营子村进行实地考察农业滴灌技术。在前往的道路上,该团队由于对地形不熟悉,走错过道路,但是并没有放弃,在详细地咨询后,重新开始,最终到达官营子村,据村干部介绍:“官营子村位于于寺镇西部旱区,年年苗期都是“掐脖旱”,严重制约着粮食生产。该村结合实际,实施玉米膜下滴灌项目,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并以此为突破口,加快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村委会干部的热心帮助下,该团队不但顺利地完成滴灌技术的实地考察,还向村民普及用水的常识和节水的妙计,让节水观念深入民心,让节约环保型社会深入基层。
四、拜访居民区,学习节水妙计
通过专家访谈,该团队了解到,一个漏水的水龙头一个月可浪费1至6立方米水;一个漏水马桶一个月可浪费3至25立方米水;一个城市如果有60万个水龙头关不紧、20万个马桶漏水,一年可损失上亿立方米的水,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了解阜新市居民的用水情况和节水意识,该团队在阜新的两县五区进行走访,走进不同的居民家,通过采用对话交谈、观看节水工具、问卷调查、重点采访等形式了解居民的用水节水情况。该团队也将自己所学到节水方法和用水常识与居民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节水的最佳方案。在拜访过程中,该团队了解到环保和节水意识早已深扎居民心中,环保和节水工作早已普及到基层,居民们早已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荣辱融为一体。
由16人组成的“点滴之心”居民节水调研先锋队从7月1日开始,到7月20日结束,历经20天。实践时间长、覆盖范围广,调研范围包含阜新市及两县五区,调查问卷数量达到700份。该团队深入基层,发放调查问卷,对受访者进行随机采访,对专家进行专业访谈,到节水优秀案例地点进行实地考察以及深入居民家中观察用水和节水情况等。团队成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从我做起,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提高自身发展与祖国社会经济发展休戚与共的认识以及对公共事业决策的参与意识,并借此契机宣传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引起人们对经济环境建设的高度关注,从而促进我市经济的发展和“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新型城镇化建设。
“点滴之心”居民节水调研先锋队挖掘潜能,学习经验,将能力与才华淋淋尽致地展现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中,在调研学习期间,认识社会,明确自己的社会定位和历史使命,将自身的价值与实现中国梦紧密相连。

成员对市民进行调研

观察滴灌工具

探寻节水方法

团队成员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