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首页 机构设置 走进太阳石 电子团刊 文件资料 校园新闻 学院动态 青春风采 公告通知
 当前位置: 团委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返 回 
我的创新故事系列报道之六:创新路上,厚积薄发(图)
发布时间:2013-12-18  浏览次数 次  发布单位:校团委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走在辽宁工大的校园里,也许会偶遇这样一位男生,普通的衣着,迈着不紧不慢的脚步,带着一副黑框眼镜的眼睛始终盯着捧在手里的书,仿若完全沉浸在书本里。他就是李荣彬,一个外表朴实,但思维睿智的公法学院大四学生。

文字海洋,阅读成“面”

刚进入大学时的李荣彬和其他人一样,时常有些许迷茫。但幸运的是,有班主任袁城老师的引导,改变了李荣彬的大学生活模式。从开始接触撰写论文的前期准备事项,到参加学院的专业方向强化班,再到通过学院的导师制,李荣彬一点一点走入到专业研究的领域中。

在袁老师的指导下,李荣彬从论文检索方法学起,通过老师推荐的网站接触更多的论文资源。“看的东西多了,才会逐渐找到感兴趣的方向”,李荣彬仍记得袁老师最开始时对自己说的话。“不要浮躁,要静心做事,厚积薄发”,李荣彬在论文“高产”的氛围中坐住了板凳,踏实读书。那段日子,他接触的书籍、报刊等不仅涉及自己所学专业,更是拓展到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等领域,从专业书籍到经典著作,他踏实地在书海中前行,一步一步,收获颇丰。

逐渐地,他看书的速度也快了很多,“书的选择方面,主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和不懂的,看一本书主要看的是里面的思想和观念以及作者思考的过程。不懂的地方肯定也是要多看几遍的。”在他的寝室有几百本书,大部分是关于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方面的。书的种类虽然不多,但书的数目着实让人一惊。一个本科生,在寝室中能留存这么多的书,令人惊讶。他还笑着说:“我有两个桌子,上面全是书,床下也全是书。我室友也都挺喜欢看书,偶尔我们寝室几个人会讨论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李荣彬特别喜欢《道德经》里的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还把它当做了自己的QQ签名,“我认为这句话能教会现代人很多最基本的准则,要知道,最简单、最朴素的才是最永恒的。”李荣彬生活在书的海洋中,不同种类的书给予他不同的能量。每一天,他仍然走进图书馆,点进网站,以不断学习的方式为自己充电。

多种视角,研究成“点”

读书的过程虽漫长,李荣彬却乐在其中。特别是在能够准确理解不同视角的各种观点时,他可以针对一个问题,以多种角度进行思考,这也是他博览群书后的收获。逐渐地,李荣彬在众多研究点中找到了一个自己感兴趣,并且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农民工社会融合问题。在经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的积累之后,李荣彬开始了他第一篇论文撰写的准备工作。在调研过程中,他深入无锡、苏州等地进行个案专访,与农民工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现状,从而获得一手资料。在走访过程中,李荣彬经常遇到被拒绝的情况,“已经习惯了。调研刚开始被拒绝的时候,自己也会有放弃的想法,可是过后想想,自己已经来到了这个地方,并且都已经开始做了,就这样放弃真得太可惜了。而且既然自己坚持做研究,这些困难就必须克服,要不干脆不要走这条路”。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搜集,李荣彬决定以我国106个城市的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经过几番修改和完善,以《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我国106个城市的调查数据》为题的论文最终成形。

但接下来的投稿却成为李荣斌颇为头疼的一件事。如今很多期刊对作者的学历及职称都有要求,本科生想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经多方了解,李荣彬了解到《人口与经济》期刊作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人口学专业期刊,是国内最早创刊的人口学类期刊之一,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并且该期刊没有投稿人学历限制。抱着一线希望,他将论文投了过去。一个月后,编辑打来电话,告知论文已被录用。李荣彬也成为了该期刊自建刊33年以来,第一个在该期刊发表论文的本科学生。莫大的鼓励,使李荣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更加勤奋。

参加辽宁省“挑战杯”竞赛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荣彬仍静心研究,以独特的思维方式、新颖的视角重新审视研究方向相关问题,创新的思路也使其顺利地在《青年研究》、《人口与发展》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这些论文或立足于对中国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进行研究,或通过适当的方法构建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测量模型,或对我国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进行实证测量,从多个维度和因素对流动人口的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截至目前,李荣彬已有4篇论文被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发表或收录。

作为主讲人参加校首届大学生创新论坛

交流提升,思维成“体”

新颖思路的产生离不开思想的碰撞。在外出参加相关学术方面会议及发表论文的过程中,李荣彬结识了很多良师益友,不仅有各所大学的硕士、博士,更有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朱俊生院长,华中师范大学社会系、2012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奖者符平教授,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的王悦博士等一些资深的专家学者。在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之下,李荣彬加深了对自己研究领域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他们以QQ群聊天等方式交流思想、探讨知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共同研究的领域里随意发表见解,还会以团队的方式为个人研究提供免费数据、论文资料、意见等。这一过程中,李荣彬不仅可以了解到研究方向的前沿信息,还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提升了自身。此外,各种学术研讨会也成为李荣彬的流连之地。9月21日,李荣彬和同学共同参加了由上海市学位办主办,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政府公共决策支持”研究基地、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四届中国社会保障前沿问题研究生学术论坛。论坛中,高端专业的学术报告,激烈深层次的分论坛讨论,给李荣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加这样的学术研讨会不仅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还能帮助我们了解许多和当前社会保障前沿相关的东西”。

参加专业学术论坛

而在校内,李荣彬会虚心向身边所有的老师请教。在与不同老师探讨的过程中,研究的灵感常会突然闪现。老师“启蒙”的魅力或许就在这里。

李荣彬从当初毫无方向的状态走过充实自身的阶段,最终以思考独立、思维创新的形象站在“农民工社会融合问题”的研究行列,而且也将继续深入研究拓展流动人口的伦理关怀等问题,让流动人口这一弱势群体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尊重。他说他相信付出和所得成正比,正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很多本科生没有研究学术的时候,他做了这件事,凭借着不断的努力和坚持获得了成长和如今的荣誉。

【个人简介】李荣彬,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10-2班学生。先后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人口与经济》、《青年研究》、《人口与发展》、《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其中有4篇论文已被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发表或收录,1篇被三大权威转摘期刊之一的《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先后主持了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1项,公法学院“求索”基金项目2项,参与“求索”基金项目3项,所撰写的论文在校第八届“雄鹰杯”大学生科技学术论文竞赛获得一等奖,并在第十一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自网站建设起已访问

共青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委员会 《太阳石之光》电子团刊编辑部 版权所有.
■  辽宁省阜新市中华路47号  邮编:123000      ■  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湾南大街188号 邮编:12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