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个算法更具有可实施性”,“我觉得软件这样编程更严谨一些”……实验室里,他正与前来进行学术交流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同学一起探讨国家863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这个地方你这么表演更有范儿”,舞台上,作为导演的他,正与班级10名同学进行小品《武林外传之外传》的赛前排练;“要找到学习、工作、生活的平衡点,不同的时间段专注于一件事情”,作为学生会主席的他,带领软件学院辩论队在葫芦岛校区辩论赛中摘得桂冠……他叫孟煜,是我校软件学院研一的学生。他的生活颇有点像被一部遥控器控制着,每一个按钮,都能开启他的一个生活频道,每个频道都上演着一种精彩。而他既被遥控器牵引着,自己也控制着遥控器,开发编写着自己的程序人生。
兴趣是第一导师
“兴趣是第一导师”是孟煜一直推崇的一句话。在父母开放式的教育下,从小只要他想干的事情,父母都会支持。小时候喜欢枪的孟煜,收集了手枪、冲锋枪、猎枪等各种各样的玩具枪,并建立了自己的“军火库”。一次,看到电影里的枪都带有红外线瞄准器,而自己收集的玩具枪都没有。他就在爸爸的支持下,买来激光手电,将小手电缠在手枪上,发出红色光线。虽然经过改造后的手枪因为使用的BB子弹不走直线,而没有达到瞄准的效果,但这成为孟煜小时候在兴趣引导下的一大创作。除了这个,6、7岁的他还在爸爸的帮助下做过木板冰车,可伸缩的衣架等。感兴趣,就试着做做,不在乎结果,从小培养起来的创新观念在孟煜心中扎了根。
小学二年级,刚开始接触电脑的孟煜就被这个高级的机器所吸引,对各种电脑游戏也尤为着迷。但父母倾向于培养他这种兴趣,只是限制了他上网的时间,并未禁止他玩电脑。而这在不知不觉中让孟煜与电脑结下了一种不解之缘,仿若一个遥控器的按钮,点击进入后,让孟煜对它的好奇一发不可收拾。初中,对编程感兴趣的他报班学习了Pascal编程语言,开始接触程序设计。高中时,他报名参加了自己所在的高中组织的编程特训班,学习各种计算机算法,同时参加了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虽然结果不算理想,但这是孟煜第一次参加有关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比赛。
编程进行时
2011年9月,大二的孟煜在曲长波老师的推荐下,报名参加了第六届全国信息技术水平应用大赛。初次参加比赛的他,颇有点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他找了两个比较要好的同学一起,开始投入一款名为SouBlue的手机应用软件的创作中。虽然有了想做的冲动,但这个想法仅仅来源于自己看到的一个国外广告中将图片移动一下,就能直接飞快地出现在另一个界面上的一种非常先进的技术。具体该如何实现,让玩惯了电脑,初次制作手机软件的他们颇为苦恼,一切需要从零开始。那段时间,除了忙上课、学生会的事,他们几乎都呆在实验室。不会的就看书、上网查资料,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他们终于制作成功。这款手机软件,不仅能够像蓝牙似的提供图片传输功能,而且图片在传输过程中是可视的。凭着这种为用户提供同步性体验的服务功能,该款软件在这次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在北京科技大学参加第六届全国信息技术水平应用大赛的答辩现场
此后,在老师的推荐和指导下,孟煜凭借“编译原理网络课堂”项目在2012年辽宁省教育软件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并参与了锦州昌霖水泥搅拌站的管理系统的设计等。参加过几次比赛和实验项目之后的孟煜,开始寻找机会,主动出击。大四,他报名参加了第二届“华为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设计竞赛。在开始参赛作品智能车的制作时,涉及到了机械设计的知识,而自己除了学过简单的电路,很多东西都一窍不通。不会怎么办?“不懂就学呀”,他说得理所当然,“编程不是学了你才能编,而是边编边学的。不管你做什么软件或项目都会涉及到新的知识,就需要不断地解决问题,当你把这个问题解决完了,你会发现这个软件已经编完了。”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来恶补相关知识,并发挥自己在软件设计上的优势,通过软件与硬件结合,设计出了用于检测环境的智能车,并获得了一等奖。“通过软件系统遥控智能车到达一个位置,自动扫描周围环境,将画面直接传到控制终端后,最终将图片拼接还原,实现环境的全景呈现”,说起自己的作品,孟煜讲得头头是道。

获得第二届“华为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设计竞赛一等奖
他的镀金之旅
2012年10月,“感觉还没学够”的孟煜被成功保送攻读我校的硕士研究生。12月,保研后的他有幸跟随曲海成老师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学习。这段经历被他称为 “镀金行动”——“我所说的镀金主要是指学术领域所追求的思想。那种学术讨论的氛围很不一样,而且在学术上他们非常严谨,任何算法和理论不只凭一家之言,有种求真求实的态度,力求找到真理性的东西”。一趟哈尔滨之行,让他萌生了想继续读博、成为“真金”的冲动。
而当时的孟煜还不知道,他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缘分才刚刚开始。今年2月,由软件学院院长刘万军牵头,软件学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图像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合作的图像与信息处理研究院正式成立。作为我校直属的研究院,两所院校将进行长期的合作与交流。而孟煜很幸运地成为其中的一员,目前正参与国家863项目“遥感影像渐进传输系统”的研发与设计。
孟煜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良师益友的帮助,让他少走了很多弯路。初入大学,班主任任自然老师将他领进门,学会了为人处事之道,之后,曲长波老师带他走上了专业创新的道路,刘万军院长则扮演了指导性、方向性的恩师角色,而曲海成老师事无巨细的指导,成为最亲近的所在。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
生活中的“孟导”
大一时,学校组织校园小品大赛。班里没人报名参加。作为团支书的孟煜组织班里10个人,当起了导演,编排自己改编的剧本《武林外传之外传》,“孟导’的外号不知不觉地在同学中传播开来。“刚开始是剧组的人叫我‘孟导’,后来就连大一刚来的同学也这么叫我。好多人不知道我的名字,但知道我是‘孟导’”,对于这个绰号的出名,孟煜也有些奇怪。
生活中的孟煜,却颇有点“孟导”的架势。由于肩负着学习、学生会和实验等多方面的工作和任务,他坚持“今日事,今日毕”的原则,对自己做的事情都有严格的计划。在采访的前一天,为了完成一篇论文,他直接睡在了实验室。虽然说计划没有变化大,但是孟煜总是喜欢制定计划,“没有计划哪来的变化呀。而且我做实验做得多了,自己会有一种强迫式的思想,按照自己制定的程序,这一步计划不行了就走这,那一步不行了就走这。”他边说边用手比划着程序的流程图。

参加探险活动
习惯了规划自己人生的孟煜,总是在准确估量自己的前提下,设想好各种可能。他认为计划是为了计划的目标而努力,努力过了,不管结果怎样,都会有收获。“我的每一个决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所以我的大学从来没有后悔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