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首页 机构设置 走进太阳石 电子团刊 文件资料 校园新闻 学院动态 青春风采 公告通知
 当前位置: 团委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返 回 
我的创新故事系列报道之四:机械赤子心(图)
发布时间:2013-11-22  浏览次数 次  发布单位:校团委 发布人:苏海泉

【杨振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流体传动与控制工程10-1班的学生。大学期间积极参与机械设计竞赛,科技创新成就突出,多次参加辽宁省“挑战杯”、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省级奖励5项,现已免试保送攻读我校研究生。其中作品“新型矿车拉力智能检测仪”获得第十一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科研学术作品竞赛特等奖、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研学术作品竞赛三等奖。】

“在大学,总应该有一件事让你废寝忘食……”

对于机械学院的杨振华来说,只要投入到机械设计的工作中,便可以暂时忘掉一切,非要在实验室里搞出点名堂来才肯出来,如果设计中的某个问题没有解决,他就连吃饭睡觉都会想着,一旦有了好点子,便放下手中的一切,急匆匆又钻进了实验室。这就是杨振华近两年来的大学生活,每天都离不开机械零件,时时刻刻想着创新,忙碌而充实。

机械创新路上的苦与乐

刚刚进入大学的杨振华,成绩并不突出,在平平淡淡度过了一年的大学生活之后,他不甘心一直这样下去。大二上学期偶然听了一场机械设计创新讲座之后,便再也按耐不住那颗想要放手一搏的赤子之心,主动联系到了上一届的两位学长,在机械学院流体传动与控制系主任谢苗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自己的机械设计之路。

不得不承认,长时间的实验室生活是枯燥的,每天面对着零零散散的机械零件不知从何下手,有些问题反复调试却依旧得不到解决。为了找到最廉价最适合的零件材料有时需要走遍整个阜新市。杨振华与队友们体会到了起步的艰难,几个与杨振华一起进入团队的成员最初的那股热情被打击得消磨殆尽,选择了退出。想到自己当初的决心,杨振华没有丝毫退却的想法,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且杨振华很喜欢那种面对问题冥思苦想的感觉,他对自己有信心,“热情只能维持几天,最重要的还是坚持。”

怡园食堂对面的二层小楼,就是他们的实验室,杨振华和队友们亲切地称它为“小白楼”。两层的小楼里大部分空间被各种机械零件占据着,工作条件并不是很好,尤其是冬天,实验室里的取暖不好,队友们一个个经常冻得手发青。用电钻、角磨机等工具打磨零件经常伤到手,很危险,大家却没有抱怨。在实验室里工作累了,杨振华和队友们自有他们独特的缓解压力的方式,拿出实验室里仅有的一台收音机,任凭新闻声、评书声在实验室里回荡,队友们边听边工作,偶尔几个人开几句玩笑,别有一番乐趣。记得有一次杨振华与队友们在实验室里一直忙到十二点,正准备回寝室休息,谁知天公不作美,不合时宜地下起了大雨,大家被困在了实验室里,杨振华与队友们不得不继续未完成的零件加工工作,工作结束时已经凌晨两点半了,外面的雨也停了。当大家迈着疲惫的步伐走出实验室时,瞬间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静谧的夜晚除了他们几个空无一人,雨后的地上还带着泥土的清香,走在空荡的路上,享受着雨后的夜晚独有的宁静与安然,大家的疲惫消失了,反而有一种放松的感觉。

发明作品《单立柱双车位立体停车位》

千锤百炼终获全国奖

两年的时间里,杨振华参与完成的机械设计作品不多,却每一件都做得很用心,付出了无数汗水。从最初的“多功能讲桌”、“多功能修剪机”到后来的“单立柱双车位立体停车位”、“自移式硬岩掘进机”、“多功能婴儿车”再到获得全国三等奖的“新型矿车拉力智能检测仪”,杨振华的实践能力不断提升着,科研作品更加成熟,而他那颗当初选择机械设计路的决心也更加坚定。

发明作品《多功能婴儿车》

作品“新型矿山拉力智能检测仪”是在谢苗老师的一件没有完成的作品基础之上改造而成的。即使杨振华之前已经参加了许多机械设计竞赛,但接到这个项目时,杨振华和队友们还是感受到了压力。首先是材料问题,管路材料要求较高,平时购买材料的地方都没能找到,最后是在淘宝网上淘来的。其次新型矿车拉力智能检测仪由机械、液压、电控、传感系统、信息处理以及测试结果在线输出装置组成,为了提升了作品的智能性,大家将原来的单片机换成了PLC可编程控制器。由于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这对于刚刚接触到专业课的杨振华的团队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挑战,设计中所用到的Pro/E等三维制图软件都是大家自学的,遇到电控方面的专业性问题,杨振华就去向电控学院的同学请教。

经过了几个月时间的日夜奋斗,作品已经有了雏形,进入了最困难的调试阶段。这件作品是利用电液比例溢流阀进行调试的,由于测试的精度需要达到正负0.01的标准,在测试时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大家却不敢有丝毫懈怠、烦躁的表现。因为大家知道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最需要的是细心和耐心,如果某一位置调试不好,很有可能影响到其他位置的零件,甚至导致损坏,那样大家的努力就功亏一篑了。就这样一直到了调试的第五天,调试的结果才达到了令大家满意的程度,这其中也多亏了学院几位专家的指导与建议。

杨振华在实验室做实验

2012年5月份,杨振华和三名队员信心满满地准备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到辽宁工业大学参加第十一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科研学术作品竞赛,但在作品运输上再次出现了问题。这件作品实验台重4吨,检测仪重3吨,需要近8个人才能勉强抬得起来,看着别的团队已经坐着客车出发了,杨振华的团队只好自己租了一辆货车。在到达辽宁工业大学后还是在几位志愿者的帮助下,才将检测仪抬到了比赛场地。检测仪虽然重,却有着显眼、容易吸引大家眼球的优势。在比赛前的调试阶段,这个7吨重的大型设备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有的是大学老师,有的是企业领导,他们询问着这件作品的功能特点及应用价值,杨振华一一为他们介绍。在正式比赛的现场,评委要求作品现场演示,但是比赛场地没有适合检测仪的380V电压,以致现场演示没有成功,幸亏一向心思缜密的杨振华将参加比赛前已经做好的作品演示视频,评委们看了之后很满意。杨振华很自豪地说,在参赛的几个团队中,唯有自己的团队与评委们交流的最多。“新型矿车拉力检测仪”做成一个模型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杨振华的团队把它变成了能够应用于实际生产的产品,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这令评委们非常赞赏。而且这件作品测试精度高,可达到正负0.01,在实现高精度的同时还不会影响测试时间和测试速度,使用先进的光电感应传感器技术,延长了其使用寿命,使用次数可达十万次以上,创新点较多。评委评价说:“机械设计创新作品应该做到原理创新、结构创新、功能创新,这件新型矿车拉力智能检测仪都做到了。”最终这件作品获得了特等奖的喜人成绩,之后又凭借较高的应用价值和较多的创新点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研学术作品竞赛中获得了三等奖。

作品《新型矿车拉力职能检测仪》

因为足够热爱机械设计,两年来杨振华不知熬了多少夜,流了多少汗,经受了多少坎坷,但无论哪次比赛,他都一直保持着最初的那股对机械的热情,始终记着自己最初想要放手一搏的决心。对于机械设计,杨振华说:“沉浸在机械设计实验室里,任凭各种奇妙的想法在脑海中迸发,那是一种纯粹的快乐。”

【身边人的评价】

队友:作为团队的主力,杨振华是一个非常负责的人,他肯吃苦,爱学习,创新能力强,作品中的好多创新想法都是他想出来的。

指导教师谢苗:这个孩子很善良,从来不会因为自己比别人付出得多而抱怨,能做到以身作则,抱着对机械设计创新的热爱一直坚持着。而杨振华的团队最大的价值不在收获了多少荣誉,而是传承了机械创新的精神,为他人树立了榜样。


自网站建设起已访问

共青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委员会 《太阳石之光》电子团刊编辑部 版权所有.
■  辽宁省阜新市中华路47号  邮编:123000      ■  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湾南大街188号 邮编:12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