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最初对科研不感兴趣的学生竟然能拿到全国“挑战杯”二等奖?两个来自外省的女生如何能对辽宁省14个城市的房屋展开调查?从一个简单的疑问“为什么兴城海边的房子没人住?”到以《辽宁中小城市房屋空置率调研报告》获得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大学四年,范新月和韩玉茹实现了她们科研路上的“三步走”。
暑期实践起步走
范新月和韩玉茹同是我校工商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0级学生,一个性子急,做事冲动,不怎么喜欢静心研究学术,并自称是生活中的懒人,不喜欢规划自己的人生,想做就做;一个是班里的班长,是班里学霸级的人物,专业成绩排名第一,对学术研究颇为着迷。看似颇为不同的两个人,却彼此成为大学中最默契的搭档。
一次晚上外出游玩。看到学校附近的几座楼晚上亮灯的特别少。家在河南的范新月就好奇地问身边的同学:“我家那边房子住得可满了,兴城也算是一个旅游城市,为什么海边的房子没人住呢?”看几个同学都答不出个所以然来,范新月下意识地将这个疑问记在了心里。
2011年暑假,响应学校开展以“我与祖国共奋进,青春擦亮太阳石”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工商学院团委组织学院开展以社会观察和专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暑期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直接面向同学,在评选出校级资助重点团队的同时,给予不同层次的补助。想组队参加的范新月在思考选题时,关于“空房子”的疑问又冒了出来。她和韩玉茹带着试试的心态告诉了指导老师也是她们的班主任田珅老师,结果与正在研究房屋空置率问题的田珅老师一拍即合。在田珅老师的指导下,由范新月担任负责人、韩玉茹和其他班级同学共同参与的“青春飞扬”社会实践团队就这样成立了。而范新月和韩玉茹姐妹俩也由此开始了一段未曾预料的与“空房子”的缘分。
最初的社会实践很简单,带着一种很好玩的心态,她们和班里的同学一起分成几个小分队,白天走访各个小区,统计每个楼盘的户数,晚上八点到九点之间一起数黑灯数。经过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他们走访了兴城的大部分小区和物业公司,通过分发调查问卷和寻访物业公司、售楼处、小区居民的形式,最终凭借调研成果《滨海市房屋空置率调查报告》,她们团队获得校级优秀社会实践项目。

图1 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研讨会
“大创”项目正步走
2012年9月,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研、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活动,我校组织201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通过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运行、结题答辩几个流程,使得项目研究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
范新月和韩玉茹得到通知时,动心了。与田珅老师商议之后,觉得房屋空置率作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还有可做的东西,而且该课题所涉及的领域很有发展前景。于是,她们申报通过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将调研的范围扩大到了辽宁省的12个中小城市。而扩大调研范围,同时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的支持。这对于一个来自河南,一个来自山西的两个人来说,是个难题。她们又找到了田珅老师。田老师通过工商学院团委余岚老师的帮助,找到了来自辽宁省各个城市的同学,并对他们进行分组、培训等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对调查小组的培训进行得颇为细致、全面,范新月和韩玉茹事先对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研究,除了专业知识的指导,还进行了礼仪方面的培训,以保证与调研对象的良性沟通。为了确保每一份问卷的质量,他们坚持采用记名的方式,由调查对象口述,调查员协助填写的方式进行。虽然对调研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尽可能地都设想到,但是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一次,外出调研,看到迎面走来一位居民,韩玉茹手拿问卷,笑着迎向前去,“您好,我们是在校大学生,在做一个调查一个项目,看你有时间……”结果那人一句话没说就走了。“最无语的不是他不愿意配合,而是压根不理睬你。”对那天颇为尴尬的一幕,韩玉茹仍记忆犹新。但是这样的事情经历得多了,也就习惯了。
在调查小组的积极配合下,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430份,形成有效问卷379份。拿着同学们在各地辛苦采集的数据信息,范新月和韩玉茹分工合作,一个做数据统计,一个做数据分析,得到分析结果后,开始撰写调研报告。撰写报告的过程,是结论不断被推翻、重建,再推翻,再重建的过程。范新月说,现在翻开看最初的调研报告都怀疑那是不是自己写的。
2012年,作为辽宁省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我校共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8项,省级项目40项,校级项目120项,累计资助金额达到76万元,有599名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形成了一股热潮,有56篇学生撰写的论文在刊物上发表,近百件作品在辽宁省“挑战杯”和校“雄鹰杯”科技竞赛中获奖。

图2 实地调研并发放调查问卷
学术竞赛跨步走
2012年10月,我校举办第八届“雄鹰杯”大学生科技学术论文竞赛。她们带着经过“折磨”而形成的作品《辽宁中小城市房屋空置率调查报告》参赛,获得二等奖,并顺利推选进入第十一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得特等奖。之后又成功闯入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斩获二等奖。从想法的形成到亲身实践,再到进行学术研究、参加学术评比,平台的选取,时机的把握,一切仿若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但是就像范新月说的,“机遇,机遇,提前准备这个机会,你才能遇到它,这才叫机遇。”在后期的论文修改中,田珅老师拿着调研报告亲自去找工商学院的院长、专业老师等等,请教经验,寻求修改建议。拿回修改建议和想法后,又是一番改动、被否定,再改、再完善的过程。为了准备全国“挑战杯”的比赛,她们师生三个利用中秋节放假的时间,一连奋战了三天三夜,从调研数据到论文再到答辩时的言辞等等,都仔细商量琢磨。

图3 范新月在全国“挑战杯”展示参赛作品
功到自然成,当初的范新月和韩玉茹谁也没想到会在科研路上走这么远。她们只是一步一步,踏实地打好地基,依托大学生科研训练这个平台,跳上台阶,上升一个层次。从社会实践,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再到后来的“挑战杯”,就像韩玉茹说的,“很多都是偶然,然后慢慢、慢慢积累,就成为一种必然”。而在这其中,无形的“三步走”,成为她们科研创新路上的引航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