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首页 机构设置 走进太阳石 电子团刊 文件资料 校园新闻 学院动态 青春风采 公告通知
 当前位置: 团委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返 回 
2013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正前方(六)探寻泥人艺术,传承中国文化
发布时间:2013-07-09  浏览次数 次  发布单位:校团委/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造化眼前妙,须臾出手中”,这是郭沫若先生对于泥塑文化的赞美之词。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泥塑艺术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在辽宁省沈阳市,有一位名叫周亮的泥塑艺术家,周亮老师多年潜心研究泥塑艺术,十余年来苦心研修中国历代名家画谱,在泥塑创作上,风格迥异,独树一帜,人物造型大胆夸张,生动唯美。他把艺术的修为归于积累、沉淀、升华和超越,他将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感悟深刻融入到了艺术作品当中,从《西游记》到《三国演义》,再到《四大天神》,周老师的作品无不栩栩如生,令人为之赞叹,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泥塑间的人生——探寻泥人艺术的起源与发展社会实践团队深深感受到他对这项传统文化艺术的执着和热爱,带着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希冀,开展了对于“泥塑这一悠久传统民间艺术的探寻活动。

7月6日,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社会实践团队一行四人怀着期待的心情来到辽宁省沈阳市,开始了本次探寻泥塑艺术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经过联络和协调,实践团队有幸来到周亮老师的个人教学场馆内,拜访了这位平易近人的民间艺术家。

刚踏进周老师的个人教学场馆中,团队成员循着阵阵欢乐的嘻笑声望去,原来是周老师正在教导小朋友如何制作泥人。场馆虽小,但周围却陈列满了周老师精妙的泥人艺术作品,映入团队成员眼帘的是一个个造型别致的古典人物,团队成员顿时感到,此次实践定会收获颇丰,不虚此行。

周老师与团队成员相互认识后后,详尽地谈起了泥塑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在谈到中国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的问题上,他说:“当今社会是一个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更多大学生都选择去关注科技方面的高新事物,跟随时代的脚步,我想这是完全正确的。然而,他们却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逐渐遗忘,使许多珍贵的民间艺术流失殆尽,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就像捏泥人,它也同样处于这样一个境地。”听完周老师的一番话,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传承民间艺术的责任性和重要性。

基于团队成员对于泥塑技艺学习的期盼和热情,周老师就个人的艺术生涯和创作诸多优秀作品的创作灵感、使用工具、制作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带领大家参观了个人场馆内陈列的艺术作品。

在参观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周老师谈起了多年来他对泥塑艺术文化的感悟和体会:“作品的呈现,不但是辛勤劳动的产物,更是心灵与智慧的结晶。体会成功的喜悦不仅是在顷刻间,而是整个过程中的那份投入,那份快乐,那种激情,久久令人回味。艺术的修为在于积累、沉淀、升华、超越,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听完周老师的耐心讲解之后,团队成员都想一显身手。成员们在此之前已经查阅了关于泥塑艺术的大量资料,发现它的一般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涂上底粉,再施彩绘,而周老师的作品则是通过过滤、沉淀、调色,掺混泥土制作而成,这样的作品就会颜色艳丽、永不退色。于是,在周老师的认真指导下,团队成员亲自上阵,创作起自己的泥人作品,开始了他们自己的“泥塑人生”。

有句话叫“看花容易绣花难”。团队成员一开始就遇到了很多困难。在捏泥人的过程中,每一个部位都要掌握好力度,最重要的是认真细致,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周老师在团队成员制作泥人的过程中,为同学们悉心教导了力度大小的掌握以及手法、角度、视图构造等关键环节,同学们更加努力制作起来。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作品终于完成,大家在欣喜的同时,也有了自己的体会。“人生就像捏泥人一样,要认真走好每一步,不要为自己人生中的作品留下遗憾。”实践团队队长安全12-1班王福超说道。

在向周亮老师学习泥塑艺术的过程中,团队成员通过身体力行地学习与实践,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民间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对传统文化艺术有了更多的认识。就像周亮老师所说,在创作艺术的经历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不只是在完成作品的那一刻,过程中的执着与热情才真正构成了艺术本身的优美和高雅。同时,作为工大学子,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也应该秉承朴实无华,坚韧顽强”的太阳石精神,在认真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承担起将传统文化延续的重任,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兴趣,才会令像泥塑一样的民间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团队成员与泥塑艺术家周亮合影


自网站建设起已访问

共青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委员会 《太阳石之光》电子团刊编辑部 版权所有.
■  辽宁省阜新市中华路47号  邮编:123000      ■  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湾南大街188号 邮编:12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