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晴)
今天是土木与交通学院“飞鹰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凌海考察实践的第一天。早晨五点半,平日里这个时候,我们还沉醉在梦乡。然而,此时此刻,全体“飞鹰营”实践团队成员身着统一服装,已经在住所前列队完毕。今天我们要到滨东支线公路施工现场参观实践。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还将相继参观阜锦线和滨海公路延伸线的施工现场。
在通往工地的路上,汽车先后三次因为道路泥泞加上凹凸不平,与地上的大石头发生剐蹭。我一直看着窗外,眼前的景色在不停的变换,从闹市到郊区,从郊区到人烟稀少,眼前的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这次社会实践的与众不同。的确,我们学院的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到工地参观,而是到路桥施工现场,利用一周的时间参观学习的同时,在技术员的指导下,每名同学都要亲自动手实践。
昨天下了一场雨,道儿非常不好走,本来几十分钟的路程,我们乘座的汽车颠簸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我想,这可能是上天的安排,让我们这群80,90后,对为期一周的艰苦实践活动有个充分的心理准备。
7月24日(阴转晴)
现在是晚上十点十五分,在施工现场参观实践了一整天的我们,早已疲惫不堪。躺在工地简易房里的木板床上,我却久久难以入睡,眼前浮现的是今天的那顿午餐。
在测定混凝土中水泥含量的滴定实验结束之后,上午的任务全部完成,我们终于可以吃饭了。说实话,这还是我第一次和这么多人同吃一锅饭。看着同学们满头大汗、狼吞虎咽地吃着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土豆炖豆角,还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平时习惯挑食的我也加入其中。
隐约间,我注意到,邱队长也坐在我们中间,他是工地的负责人,该不会……我凑到他跟前,“队长,你……也吃这个吗?”
邱队长笑了笑,咽下嘴里的饭菜,告诉我,“在工地,没有领导员工之分,所有人的伙食都是一样的。工地生活是很辛苦的,早上不能睡懒觉,晚上不能玩通宵,吃饭更是没有大鱼大肉,这就是工地,这就是,你将来工作的地方。”
是啊,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平日里生活在和风细雨中,从没经受过任何风浪,享受着召之即来的一切,我们太幸运了。我们早就应该体验一下这种艰苦生活了。逆风的方向,才适合飞翔;艰苦的环境,是对人最好的磨炼。
7月26日(高温)
“这个机器是怎么工作的?”,我正在详细地记录着邱队长讲解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黄发兴却又忍不住好奇的指着混凝土搅拌机,问邱队长。“你们看,这两台铲车将这些沙石送上传送带,工作人员筛除其中的大石块,剩余的经过这个向上的传送带,送到搅拌机里,机器自动向搅拌机里加水泥,同时高温处理,再出来就是混凝土了。每吨原料需要加多少水泥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数据都是通过电脑输入到机器控制台,现在有了这些高科技助阵,工程质量和进度都提高了不少。”
像这样,关于施工技术和施工设备的讲解,每个人都非常认真的听,但是对于还没有学习专业课的我来说,真的有点听天书的感觉,不过,也正是这种紧迫感,使我更加向往下学期要学的专业课。对于我们这些将来从事土木交通行业的人来说,只有夯实专业知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才能驾轻就熟,运用自如。
7月27日(多云)
今天,正好赶上省里对工程项目进行检查。“飞鹰营”实践团队成员有幸被允许随队参观。这次检查主要是针对路面的质量,检验工具是一种类似于钻探机的设备,深入地面,取出一块路面样本,通过对样本尺寸,表面坚硬程度以及样本中各种材料含量的分析,确定路面质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检验过程中,钻探机高速旋转,很难控制,我清楚地记得,工作人员有两次被高速旋转的机器带倒在地,但是给我印象更深的是每次摔倒,那位双鬓斑白的工作人员,都会笑着站起来,很从容地重新开始工作,在记录数据的时候,他也是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核对,我想,这就是交通工程技术人员特有的坚持与乐观吧。事后,他告诉我们:“工程,最重要的是质量,如果质量不能保证,很可能对国家、对人民的财产,甚至是生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听了这句话,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油然而生,这种感觉是那么的强烈。
7月28日(高温)
“飞鹰营”实践团队全体成员乘座的汽车行驶在返校的路上,我回想着这几天和工地亲密“相处”的日子,那些艰辛却充实的经历始终在我眼前浮现。
“以前总觉得学习很辛苦,但是通过这次实践,我才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已经足够幸福,足够幸运了。两三年后,我们就将和这些前辈一样,奔走在祖国建设的各个战线了”我心想。
团委书记张二军老师在车上,和所有实践团队成员说:“其实这是你们自己选择的路,从你们在高考志愿书上郑重的写下‘交通土建’的那一刻起,你们的人生,就注定将与艰苦的环境相伴相随。”
“飞鹰营”实践团队成员在工地上参观学习

实践团队成员们说,在工地吃饭特别地香!

“飞鹰营”实践团队全体成员合影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