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而绝大多数的我们,在拿着差不多的生活费的情况下,却过出了全然不同的生活。
我的同学小A,她的一个月可以过出三种感觉。月初刚发下生活费,吃外卖做头发买衣服,花钱大手大脚,快递包裹不断,这样的她每一天都是潇洒自如,开心快乐。月中看着超支过半的生活费,小A开始暗自担心,减少了业余活动,卸载了淘宝、京东,可是偶尔还是忍不住剁个手。到了月底,加了加微信零钱和支付宝余额的钱,不足三位数,没办法就只得精打细算,泡面饼干火腿肠,偶尔还得跟家长撒个娇求点大洋接济一下。每每这个时候,她总是痛定思痛,决心下个月一定要克制克制再克制,可是到了月初,卡里余额变成四位数,就又开始放飞自我,周而复始,月月循环。
反观我的朋友B,她在某直辖市读大学,一线城市的消费和活动远比我们多很多,但她的生活费却和我们一样,她的骨子里有种韧性,是我见过最自律的女孩子。她也爱玩爱漂亮,朋友圈里晒得也是网红奶茶和最新电影,但同时她又是克制的,她把生活费安排地井井有条,每个月甚至可以攒下二三百元。我曾问过她是否有什么窍门,她说哪算是窍门,不过是把钱预算到每个礼拜,若是周末还有余钱,便对自己进行奖励。用攒下的钱出去看看这个城市,尝尝没吃过的新奇食物,和朋友小聚一下聊聊大学的有趣生活,日子也是有滋有味。
我羡慕小B的节制却偶尔控制不了自己“买买买”,也曾经历过小A的捉襟见肘的吃土生活。无论哪种,我觉得只有适合自己的消费方式才是最好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把握好自己的“度”,决不能超出自己的经济承受范围,让自己在物欲中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