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正“植”有你
——校大学生记者团 王冬雪
三月一到,气温逐渐回暖,柔风徐徐,阳光和煦,万物萌苏,满眼新绿。无论是苗条生长的柳树还是遍地发芽的小草,都化作一个个脚印,证明着春的到来。
在温暖的三月,我们迎来了同样包含生命活力的植树节。中国的植树节由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于1915年倡议设立,最初将时间确定在每年清明节。1928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新中国成立后的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中国设立中国植树节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森林,增种树木。大树有吸收有害气体、防止大气污染、增加土壤肥力、涵养水源、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和产生蛋白质等多重价值,我们要相信每一棵大树的生长都对人类社会有相当大的积极作用。现如今我们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维护原有的生态环境的同时,开荒造林,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发力。
其实植树造林的传统在中国早年间的历史中就已有迹可寻。中国古代在清明时节就有插柳植树的传统,历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树是由一位叫韦孝宽的人于1400多年前从陕西首创的。自古以来,官道上每隔一华里便在路边设置一个土台,作为标记,用以计算道路的里程,也就是现在的里程碑。韦孝宽上任雍州刺史后,发现土台的缺点很多,经风吹日晒,特别是雨水冲刷,很容易崩塌,需要经常进行维修,不但增加了国家的开支,也使百姓遭受劳役之苦,既费时费力又不方便。韦孝宽经过调查了解之后,毅然下令雍州境内所有的官道上设置土台的地方一律改种一棵槐树,用以取代土台。这样一来不仅不失其标记和计程作用,还能为往来行人遮风挡雨,并且不需要修补。而后在1956年,毛泽东发出了“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中国开始了“12年绿化运动”,目标是“在12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从古至今的这些行为也为中国的绿色生态资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提高中国的树木植被覆盖率也有着一定影响。
植树节的建立,有利于倡导人民种植树木,鼓励人民爱护树木,提醒人民重视树木。在这条植树为国的大路上,总有着一些人做先锋走头阵。如杨善洲,他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杨善洲退休后回到家乡,开始植树并且恢复生态。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保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但由于大亮山的植被非常好,涵养的水源多,水量充裕,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在干旱期间仍然充足。又或是孙海军,他用整整17年时间,带领职工营造起了11万亩、2000多万株人工林,使周围的几十座山头披上了绿装,创造了在高寒地区育林的奇迹。同时也有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默默无闻的“植树人”。他们为了祖国的植树事业,不懈努力着甚至不惜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其中,只为谱写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彩华章。
在这浪漫的春光中,让我们一起,扛起锄头,拾起树苗,种下一年一度的希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