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友易得,知己难寻
——校大学生记者团 贾泽鹏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情视之。”鲁迅与瞿秋白相识于1932年春夏之间,彼此一见如故,十分相契。从此后他们为推动革命文化运动而并肩战斗,结下深厚友谊。在白色恐怖中,瞿秋白避难于鲁迅家中,后鲁迅为瞿秋白安置住处,让他用白之的笔名发表杂文。鲁迅曾亲笔题写了由瞿秋白拟写的这句对联赠给瞿秋白。在瞿秋白就义后,他仍坚持抱病为之友编印《海上述林》,以此表达深切的悼念。
梁实秋曾言“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要去接你。”可见友情的魅力。友情不会因为地域而隔阂,不会因时间而冲淡,不会因金钱而腐朽,不会因地位而变质。上世纪,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情可视为一段佳话。马克思的妻子去世,恩格斯也在生意中失意。两人沉浸在自己的悲痛中,忽略了对方的感受。马克思不在意的回信使恩格斯愤怒,这时他们才发现彼此之间隔阂之深。马克思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诚恳地向恩格斯道歉。恩格斯不计前嫌,帮助马克思走出丧妻之痛。真正的朋友不是富裕时的献殷勤,而是贫穷时的不离不弃。海内存知己,古今中外皆如此。春秋时期的管鲍,相互欣赏,相互照顾。革命时期战友们此次关照,如若不幸牺牲,彼此的亲人也必当拼全力照顾。正所谓结交在相识,何必骨肉亲?
人生离不开友情,但要得到真正的友情才是不容易。只在你成功时才会站在你身边的人,那不是朋友,只是盟友。友情必当为双向付出,才会有非同一般的效果。友情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有朋友的人,生活才有乐趣,一个人喝茶,不能品出味道,就是一个人单独吃饭,也不会有太大的胃口,多个人在一齐吃饭,就会增加香味,多个人共进退也使前行变的容易。
冬有板栗,夏有芒果,而我的四季都有你。愿我们一同行至天光。